到底什么是「良知」?
「良知」一词出自孟子,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学术宗旨,开创心学一派。大凡学问从心上讲,就有点自由主义的味道,这也是现在心学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天地之间无非就是两样东西,一曰「心」,二曰「物」。然而单说心,我们不知道心是个什么东西;单说物(所谓「自在之物」),我们也不知道物是个什么东西。所以「知」才是根本,是心与物的桥梁。说「知」则心与物皆举之矣!
「知」有知觉,有知识,然而知觉与知识都是我们与外物交感之后产生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有内容的,因此已经不是那个「知」的本体,而是「知」之本体的发用。知识古人叫「见闻之知」。
此外还有一种「知」,那就是「心之自知」。「心」是至大无外的,所以这个「知」也该是至大无外的;「心」本体是寂然不动的,所以这个「知」也该是寂然不动的;「心」是无分别的,所以这个「知」也该是无分别的。这个「知」就是「良知」。良知古人又叫「德性之知」。
为什么要加一个「良」字呢?因为它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不学而知的,所以说它「良」,从而与后天获得的「知识」相区别。
然而光是「先天」还是跟「良」难以挂钩,比如很多人就说人性本恶。所以「良知」之所以为「良」,还蕴含着「性本善」的意思,只有性善,与生俱来的「知」才可以说「良」。
为何说「性本善」呢?因为我们的性是「天之所命」(天命之谓性),天绝对不会把「恶」的东西赋予世间万物,所以说「天命之性,粹然至善」。那么「恶」从哪里来的呢?「恶」从我们的分别心而来。我们有分别心,所以才有善恶、美丑这些区分。一起分别心,就落入「知识」的范畴。因此,先天的「良知」是至善的,也是无善无恶的。以其未生分别心,故说是「至善」;同样,以其未生分别心,故说它是「无善无恶」。
我们前面说了,「良知」即是「心之自知」。但「心」原本是寂寞幽冥的,如何能够与这个「自知」照面呢?那就要在「心之发用」上见。比如你感到痛苦,就是「心之发用」,此时的心偏离了它的本然状态(所以痛苦),但可能突然一个念头你就想通了,痛苦就消失了或至少减轻了。这「一个念头」就是「心之自知」,就是「良知」现身。又比如你因为一件事思想斗争了很久,但最终一个念头让你作出了决定,而且你好像是接受了某种命令一般、变得勇往直前,不再矛盾斗争。这就是「良知」现身。
所以王阳明说「良知即是是非之心」,这固然是最恰当的表述,但也是不得已的表述,因为离了是非我们不知道去那里与「良知」照面。阳明有时候也说「良知是太虚」,但那里乌漆麻黑,怎么照面呢?
所以有是非、有矛盾和纠结,「良知」才会来照面,照面才能认清楚模样。就像佛家说「烦恼即菩提」,没有烦恼,菩提也无从显现。慧能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烦恼就是前念,良知就是后念,但总是先有前念才有后念,只有生了前念,后念才会来照面,所以「前念不生」与「后念不灭」是同义反复:前念不生即是后念不灭,后念不灭即是前念不生,故曰「即心即佛」。
阳明学可以说会通儒释道,所以阳明大弟子王龙溪说「良知二字范围三教之宗」。阳明当时被人讥为禅,其实到我们今天,实在没必要再去搞门派之争。「道」总是一个,各家各派所见当不至于相差太远。再者,禅宗实有取于儒家的心性论,所以与印度教派风格迥异,而今天所谓「人间佛教」,也是有取于儒家的入世精神。
大体来讲,儒家不以山河大地为幻化、不以人生为苦,而以天地生生不息之德为「仁」,所以从「与万物一体」的角度来看「心」。心既然是与物同体,那么作为「心之自知」的「良知」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既然「与物同体」,那么自然不能「绝物」,不能离却事物去守一个「空知」,否则就是沉空守寂,就是自私自利。所以说「致知在格物」。这是阳明的本意,与朱子以「即物穷理」解「格物」又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