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电影外壳下的文艺尝试 ——评《路边野餐》

2017-11-04 17:14:34 暖曛小小曛

暖曛小小曛 > 电影评论

《路边野餐》是新生代导演毕赣的处女作,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影片自上映以来好评不断。随着《路边野餐》画卷缓缓铺开,那被大雾笼罩的亚热带土地的潮气铺面而来。影片讲述的是在凯里当乡村医生的陈升为了寻找侄子和帮助老医生看望她以前的爱人,陈升踏上了去往陌生小镇的道路。在这座亦真亦幻的小镇荡麦中,他与成年侄子、逝去的爱人重逢了。老陈不清楚到底身处什么时空中,也不明白自己于世间是什么。在陈升的荡麦幻境中,“往今来”不可得的寓意与电影完美的衔接在一起。亦实亦虚,如痴如醉,如梦如醒,使观众很难捕捉到它的真实的时空。也许灵感来源《金刚经》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可以解释缘由。电影极具创造性的虚构出主人公的心灵秘境,镜头在虚实中不断穿梭。这位89年出生的年轻导演有着超其年龄的悟性,《路边野餐》采用个性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主角复杂的内心世界。

《实验电影外壳下的文艺尝试 ——评《路边野餐》》by 暖曛小小曛

image.png

影片片名取自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的原著科幻小说《路边野餐》,寓意有异曲同工之处。片头的字幕也与以往的电影不同,字幕仅仅固定在画面的电视机中。影片的片名也比以往观看的电影出现的要晚,“路边野餐”是在影片30分钟左右的时候出现的。每部电影核心都大相径庭,传达给人们的感受也固然不同。本片的核心则是一首湿热的诗歌,令人们迷惘既感伤。

《实验电影外壳下的文艺尝试 ——评《路边野餐》》by 暖曛小小曛

image.png

一、非线性叙事手法娓娓道来南国诗意的故事《路边野餐》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给影片敷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影片中倒叙和插叙层出不穷,原本碎片化的故事更显零碎。导演把人们容易忽略的片名当成分割影片段落的标志,前半段用非线性的铺叙手法交代了人物关系以及大量的细节为后面做伏笔。接着便是极具个性化的长镜头代入老陈的幻境——荡麦,梦中的荡麦是弥补老陈心灵创伤的地方。在梦幻的荡麦,他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爱人,还有长大后的卫卫。与亲人的短暂重逢驱散了他往日的阴霾,老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片中的细节散落在影片的个个角落,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看似有些场景随意,实则前后呼应。暗示和隐喻在影片中出现的多而隐晦,这也是很多人表示对《路边野餐》一知半解状态的缘由。

《实验电影外壳下的文艺尝试 ——评《路边野餐》》by 暖曛小小曛

image.png

诗歌是毕赣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路边野餐》恰恰验证了这种说法。它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影片缜密的逻辑配上诗意的语言,观影感受更加完美流畅。《路边野餐》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将过去、未来、现实三种不同时空的事情衔接在一起,由此分别代表着不同时间形态的“凯里、荡麦、镇远”也紧密联系起来。扎根于现实的《路边野餐》,表现出来却是在诗意的语境中滋养起来的野生密林。而现实和诗意的梦境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路边野餐》在毕赣这里轻而易举的跨越了那条线。我们常说电影像诗,影片中的故事便是由用诗歌串联组成。母亲托梦使主人公陈升如梦如幻的踏上了未知的行程,但是实质上却是陈升自我探索的历程。导演私人化的视角捕捉黔南这片土地的独有灵魂,并对故乡的情感注入电影中,《路边野餐》也因它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诗意久久不能忘怀。二、个性化长镜头体现导演场面调度功底之强影片中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连接了现实和幻境,同时也连接了现在和过去。导演巧妙的运用长镜头展示老陈从现实坠入梦幻秘境的过程,晃动的镜头似乎是导演有意把它也拉进荡麦。摄像机作为一个旁观者,导演却希望它能够一改往常的旁观者身份。继而将荡麦这个神秘的地方增添一种独特感,构造了令人迷惑的梦境与现实。镜头的晃动在第一次成年卫卫出场时,预兆着从现实穿越到未来。画面出现轻微扭曲,老陈像沉入水底的绣花鞋一样坠入未来和过去。至此影片的三种时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镜头中毫无违和的共同出现。摄影机仿佛在冷静理性的观察着身边发生的故事,客观上加强了镜头的存在感。当陈升和女理发师同处一个画面中,昏暗的光线充斥了整个银屏。镜头出现了影片中最大程度的晃动和扭曲,三种时空同时呈现在一个画面中。未来的人出现了,过去的人又重新现身。老陈分不清楚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对过去的深深眷恋使他卷入这场时间旋涡。

《实验电影外壳下的文艺尝试 ——评《路边野餐》》by 暖曛小小曛

image.png

客观真实的长镜头和光影迷恋奇诡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镜头语言与诗化故事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令观影人内心跌宕起伏。原本冷静客观的长镜头与故事风格不符,但是超长个性的长镜头带给影片一种独特的韵味。非但不突兀以及破坏影片的叙事,反而成为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它赋予影片难以言表的形式感。配以电影中随处散落的诗句,激起三种时空的涟漪。这段堪称载入电影史册的42分钟的远距离运动长镜头,简直拍出了3D的效果。长镜头的成功也说明了导演的场面调度功底之强,这和光影构图大大弥补了影片故事情节的不足。判断一个导演功底强不强的标准之一就是场面调度,从《路边野餐》给我们展示的镜头来看,毕赣的场面调度能力极强。在老陈去游乐场找老歪的时候,两人在外面的射击游戏摊位的位置正好将画面一分为二。画面被气球和桌面水平切割,在黄金分割点安排了一根木桩把它纵向分割成两个空间。画面中卫卫和老陈在一个空间,老歪独自在画面右侧。站位说明了家庭的亲疏关系,而拿枪对峙进一步显示了兄弟两人的矛盾深重。可想而知,这段镜头剧组费了多大力气才呈现出这种效果。由此看来毕赣在场面上功底之深,令人惊叹。

《实验电影外壳下的文艺尝试 ——评《路边野餐》》by 暖曛小小曛

image.png

三、去来今三种时态在深沉的怀念面前消于无形陈升对过去怀着深沉的思恋,这种思恋把他带入诡异梦幻的荡麦。荡麦之旅使他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探索生命的意义。陈升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亲人重逢,在梦境与诗意结合的荡麦,老陈重温了亲人的温暖。陈升闯入未来和过去,完成了自己心头积蓄多年的心愿。但是荡麦之旅只是一场美梦,醒来后的陈升需要重新面对残酷的人生。导演赋予陈升一个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梦,最终却硬生生的用《告别》的歌声敲醒入梦之人。正如影片中“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诗句一般,陈升的灵魂在误解照相术的年代里被摄取到荡麦。重逢和告别是影片的一直阐述的主题,正是这种想念才会出现荡麦这个融合三种时空的地方。《路边野餐》的故事不是线性叙事方式,而是大量的碎片串联在一起。全片均与时间密切相关,象征式的表现方法将时间赋予在时钟(表盘)和火车这两个主体上。时钟、火车、诗,它们都充当了线的功能。将零碎的段落串成电影,散落的人生重新捡起拼接。对于影片而言时间的倒流、静止、前进,都不会影响它的镜像化和抽象性。

《实验电影外壳下的文艺尝试 ——评《路边野餐》》by 暖曛小小曛

image.png

《路边野餐》是一个导演心中诗意的秘境,窥探其中发现时间的秘密。在沉重的怀念面前,时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昨天、现在、未来,我们到底活在那个维度的时空中?影片中可以窥探一二,在怀念面前时间等同于无形。可以穿透时空的不是时间,而是强大的思念。穿越隧道后的老陈醒来时,会踏上新的人生旅程。荡麦之旅对他而言不只是与亲人的重逢和告别,更是一场洗涤灵魂之旅。

《实验电影外壳下的文艺尝试 ——评《路边野餐》》by 暖曛小小曛

image.png

《路边野餐》成功将如诗的画面、迷离的光影、错杂的时空融合在电影中,加之个性化的长镜头使影片独具一格。毕赣用精妙的视听语言构建起三个不同的时空,亚热带湿热的风吹来时感觉影片中的地方是那么熟悉而陌生。《路边野餐》获得不俗的口碑,表明观影生态正在向多元化转型。文艺片和纪录片近几年逐渐被搬上大屏幕,观众的灵魂也被更多元的电影滋养。

《实验电影外壳下的文艺尝试 ——评《路边野餐》》by 暖曛小小曛

image.png

怀念中显诗意,梦幻中见内蕴。一堆现实和梦境冲撞的时间碎片,一副浓妆淡抹的乡镇文艺青年梦境画卷,一份异常深刻的时空之旅。说不尽的惆怅,记忆深处的怀念,皆在片尾的《告别》中消散在亚热带的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