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聆听过自己的声音吗?
文 / 静待花开
韩莹棣老师配音-中国移动全球通广告录音
开头这段视频/音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是当时还不到18岁的韩莹棣,为全球通广告配音的一段花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恐怕谁也不会相信,在他那稚嫩的面庞下,竟然能传达出如此低沉磁性的男中音。
有没有很羡慕?
哈哈,不管是否羡慕,至少拥有一副好嗓音,会给日常生活工作带来很多的便利条件。
比如,把妹。一句“hi~你好”如果是刚才那种声音,你会拒绝吗?
今天,我们就通过拆解一本书——《刻意练习的精准话术》,来尝试一下锻炼自己的声音。也许你会说,这怎么可能?!人家那是天生的,我这副公鸭嗓,怎么练也是没希望了。那么,我注意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一行字:高超的话术就像马甲线,完全可以练出来!至于作者是不是在吹牛呢?不妨一起来看看咯~
片段一:
我们自身与我们的说话方式有一种独特的内在关系,我们所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并不完全等同于别人所听到的声音。我们所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根植”于我们的脑海中,这会对我们感受到的声音产生巨大影响。另外,我们的大脑充分参与了语言及其意义的形成过程,这使得我们根本没有那种用来关注我们声音的“认知带宽”。
说话问题通常集中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1)语言学习、说话习惯和表达等方面的因素,并可通过具体识别和新的训练模式而发生改变;
(2)心理方面(紧张、焦虑等)的因素,它们要么是不当讲话模式的成因,要么是其结果。
要优化自己的声音,首先就要认识自己的声音。
也许你会说:谁没听过自己的声音呀~那么,请问你听到的,真的是别人听到的样子吗?好像有点绕哈。
我们平时说话,都是通过头骨等内部结构,直接将声音传送到耳朵里。这就与通过空气传达过来的效果,相差了很多。为了更好的理解,建议大家不妨按照作者的建议,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然后放出来听听咯~~
或者就趁现在,用微信语音念一下刚才的原文片段,听听通过这种“非正常”渠道,自己的声音会有怎样不同的效果呢?
(默默地等待2分钟……)
怎么样?感觉如何?
“我的声音怎么是这样的?”
“是不是录音机坏了?我的声音听起来怪怪的。”
“怎么听起来像个孩子?”
“好像还是有口音,可是我已经在很努力纠正了……”
至少,每次我上完课,听回放的时候,都会有“怎么是我”的怀疑。
那么,除了单纯的传送介质的问题,两种声音的不同效果,还体现在既然我们的大脑参与了语言组织的前期工作(构思),自然在听的时候就不会那么专心了。“大概是这样吧……”这与听到完全陌生的语言信息,感觉也会完全不同的。
总之,我们原以为是自己的声音,实际上只是一个“假声音”。如果通过录音等方式仔细聆听,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各种缺陷,甚至无法接受。你会发现自己的齿音字听起来竟然那么难听,会发现自己的断句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等等,就像平时对别人的声音挑三拣四一样。
那么,在发现了问题之后,要如何改善呢?请看下一个片段——
片段二:
我们首先从“头部”和“胸部”声音的区别开始。只需要几秒钟的实际演示,就能够做到这一点,但首先请让我介绍一下基本知识:“头音”是一种单薄的、年轻化的声音,完全发自面孔前部。是一个十岁大的孩子会发出的自然的声音。在一个成年人身上,这种声音听起来可能显得单薄而稚嫩。如果再加上其他因素,你甚至可以使用“尖利”乃至“刺耳”这类形容词来描述它。
至于胸音,当然它通常的音调更低,但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你会从讲话者身体里听到那种更加深厚的共振。而且这是至关重要的特征。你会从那种声音听出从喉咙和胸部同时传出的明显的共振效果。
还记得我们开头那位小哥,浑厚、优美、富有磁性的声音吗?这就是典型的“胸音”。而大部分人平时还都是习惯于“用嗓子”发声,至少是“头音”占大部分的说话方式。那么,如何辨别出是“头音”还是“胸音”呢?
作者给出了两条标准:
第一,“头音”是孩子的声音。想象一下我们家里的宝贝,偶尔会故意用低沉的声音“学大人说话”。在孩子的眼里,大人说话的声音都会比他低沉。因此,你的声音越像孩子,声音中的“头音”比例就越大。
为了这个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儿子的声音,很干净的声音,但是单薄、没有质感。感觉在这里用文字描述始终有些无感,不妨下次遇到小孩的时候,仔细听听,孩子们的那银铃般的声音。
第二,“胸音”是有共振的。试想一下,如果一把吉他,没有了音响,单纯拨动琴弦会有怎样的效果?嘿嘿,就跟弹棉花一样一样的,是不是?而如果加上了硕大的音箱以后呢,优美的音乐缓缓淌出。而这,就是共振的魅力。
所以,要改善我们的声音,就要给自己加上共振的音箱。具体要怎么做呢?请看第三个片段——
片段三:
你在说话时也可以双手握成杯形放在耳后,这样就能够更加了解你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放大声音的一个老办法,是说话时将一个空鞋盒举至嘴和耳朵旁边。不妨试一下。
检查胸部共振的一个方法,是把你的手放在胸骨处(胸部中央的那块骨头),并用低音音调有升有降地发出声音,如同按不同声调浅吟低唱似的。感受手掌下的共振效果。这种训练有助于你体会胸部共振的感觉。你需要熟悉这种感觉。
哈哈,感觉如何?你现在是不是正把手放在耳后,试着听听自己的声音呢?
通过原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给出了三个改善的方法,让我们逐一来看看。
第一个办法还是录音。在听的过程中,忽略内容、语速等其他因素,而单纯聚焦于“是否有共振”的问题。如果感觉更像一个孩子,那么增加胸腔共振,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第二个办法就是把手放在耳后,或者用空鞋盒放在嘴和耳朵旁。同样的,实时听到自己的声音,然后进行判断。
第三个就是要把手放在胸骨处,直接感受胸腔的共振。变换音调的高低,感受振动的明显与否。这个时候如果能同时用空鞋盒听着自己的声音,就会发现,原来胸部是这种感觉的时候,声音听起来最好听。那么在以后的发言交流中,不妨就可以找到这种感觉,一回生二回熟,渐渐就能成为习惯,练出富有磁性的好声音了。
好了,到这里,我们的改造声音之旅基本就告一段落了。最后,我想再啰嗦一句,正像书名《刻意练习的精准话术》说的一样,无论什么方法,都需要我们用刻意练习的精神去反复实践,反馈与修正。如果只是一时兴起,做了两次就没有后文,那么不管再好的方法,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现在,我想再听一下全球通小哥那充满磁性的声音……为了自己完美的嗓音,加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