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一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路遥先生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初始时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并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凌晨,路遥先生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京医院病逝,享年42岁。路遥的英年早逝,是陕西文坛的巨大损失,也是整个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
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我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听说过路遥的事迹。老师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陕北有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也广受好评。可是因为他的创作手法是纯现实主义的,不太符合那个年代文学创作的主流,所以他的名字未能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他就是路遥,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我回想起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作家艰苦创作到身患重病,最后英年早逝的故事,那位作家的名字好像就叫路遥。瞬间,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老师接着说:“很多版本的文学史里面没有路遥和他作品的名字,但是我推荐你们去读一读路遥的作品,特别是这部《平凡的世界》。不要问我为什么,你读了以后自然就会明白。”老师的话印在了我的心里。
后来我有幸到了路遥先生的母校——延安大学学习。延安大学坐落于陕北延安市杨家岭,风景优美的兰蕙园里树立着路遥先生的塑像。我刚去延安大学的时候,就忍不住跑到兰蕙园去瞻仰路遥的风采。那尊塑像是铜做的,底座有一米左右,上面是路遥的半身塑像。路遥先生身材发福,圆脸,长发中分,戴着一副方框眼镜,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像是对后辈充满了无限的期望一样。
学校后面有一座小山,名曰文汇山。路遥先生病逝后就葬在那里。一个周日的早晨,我和几个同学一起爬上文汇山,前去瞻仰路遥墓。路遥墓位于文汇山顶上,占地大约30平方米,陈设很简单:前方一块墓碑,上面是路遥塑像,下面是“路遥”两个字,立碑单位依次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延安大学。中间是路遥墓冢,呈圆拱形状。后面是一堵纪念墙,上面用烫金大字写着路遥生前的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他的墓冢竟然如此简单,实在让人感慨唏嘘。旁边整齐地摆放着几束野菊花,想必是有人不久前来祭奠过路遥先生吧。我们几个同学站成一排,给路遥鞠了三个躬,然后默默下了山。
第二天,我便去了学校图书馆文学馆借阅《平凡的世界》。可是很不巧,馆藏的所有图书都被学生借光了。无奈之下,我只能下载了电子书看。从第一卷第一章第一段开始,我就被这部作品深深地吸引了,上课偷偷看,下课了上完厕所回来接着看,吃饭的时候也不忘看上两眼。那个时候,每天晚上十一点整,所有宿舍楼都准时熄灯。这个时候看电子书会影响其他舍友休息,可是我特别想看,就只好趴在被窝里看。结果我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入了迷,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等到我回过神来的时候,胳膊已经酸困得不能动弹了。再看看其他舍友,基本上都已经在打呼噜、梦周公了。
《平凡的世界》真的是一部好作品,里面的很多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比如,朴实勇敢而又要强的孙少平,勤劳善良、敢想敢干的孙少安,美丽动人、敢爱敢恨的田润叶,热情奔放、舍己为人的田晓霞,固执保守、贪图权力的田福堂,信念坚定的老革命孙玉亭,解放思想、一心为民谋福利的好干部田福军……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明,仿佛就是我身边的人物一样。我有时候感觉自己不像在读小说,而是在看着身边人的经历一般。
当我读到田润叶勇敢地向孙少安表白心意,而孙少安却因为家境贫寒不能和润叶在一起的时候,不禁唉声叹气、唏嘘不已;当我读到孙少平去铜城大牙湾煤矿辛苦工作,累得腰酸背痛的时候,我为孙少平感到心疼;当我读到田晓霞在宝康市抗洪抢险中为了救一个孩子而牺牲的时候,我心痛不已,泪水夺眶而出,以至于分不清小说和现实。那种感觉,就好比自己的一个好朋友永远地离开了一样悲伤难过……
2012年11月17日上午,延安大学在图书馆十楼报告厅举办了《纪念路遥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的主题报告会。路遥文学馆馆长、《路遥传》的作者厚夫先生做了《读不完的路遥,说不尽的人生》的报告。路遥当年在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时候的一位同班同学也出席了报告会,如今的他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老人介绍说:“路遥上大学的时候,爱抽烟,爱打抱不平。当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和写作。那个时候,路遥基本上天天都抱着一本书在看,还时不时写一写文章。我们看了他写的文章,都夸他写的好……”那个讲座时长两个小时,我印象深刻。
毕业工作之后,上大学的一些记忆,包括对路遥和他的作品的记忆渐渐地变淡了。2015年春天,由王雷、佟丽娅、袁弘、李小萌、尤勇主演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映,重新唤起了我对路遥及其作品的想念。这部电视剧我看了两遍,每一次都深受感动。我非常感谢路遥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感谢路遥让我们了解了陕北黄土高原的神奇和陕北老百姓的善良淳朴。路遥通过他的作品,向全世界递出了一张陕北的名片。可能陕北还有很多张名片,但这一张我认为是最好的一张,永远都是。
今年我又抽空拜读了厚夫先生的《路遥传》,比较清楚地了解了路遥从小到大,到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到英年早逝的一生。当我读到路遥生活极其艰苦,伙食很差,带病坚持写作,在病床上还不忘与前来探望他的堂弟王天乐一起讨论小说人物命运的情节,我忍不住掩面低声啜泣起来。办公室的老师都关心地问我怎么了,我擦擦眼泪说:“没事,读书的时候,想起了一位老朋友。”
路遥,一位出身贫苦而又经历坎坷的大作家,他用手中的如椽巨笔,写尽了陕北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谱写下了这篇黄土地上的不朽传奇。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一位扼住了命运咽喉的普罗米修斯,是我心中永垂不朽的文学大师。我没能赶上路遥生活的那个时代,但我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生命的温度。那每一个可爱的字眼,都是路遥对陕北的热爱。他是泣血的杜鹃,把一腔热血洒满了这片他一生挚爱的黄土地;他是逐日的夸父,倒在了追逐文学梦想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