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何妨做个大猴子(读书笔记)

2017-11-05 07:14:53 九月飞飞1979

九月飞飞1979 > 书评

我们常常在问,学校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学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学习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回答,但迄今,没有谁的回答能够超出林语堂。

林语堂说: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大森林,学生应该像一个个猴子,而所谓的学习,无非就是猴子自由自在地采摘坚果。猴子可以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任何果子,然后荡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

这个比喻的妙处有三。

第一, 揭示了理想学校的本质。

如果学校是一个坚果丰富的大森林,那么这样的学校一定是一个让人迷恋的地方。首先,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环境宜人,是学习的好地方,其次,坚果丰富,可供认识的物产丰饶,猴子不仅能采摘坚果,还能学习其他,这一点对猴子多向度成长非常重要,再次,大森林中的奥秘总是无穷无尽的,能够让猴子始终保持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有了一切。

第二, 刻画了美丽学生的镜像。

好学生应该像猴子。猴子有什么特点呢?

猴子是奔跑的,活动的,灵动的,运动之余,劳逸结合,猴子偶尔也会皱着眉头思考人生。

猴子是聪明的,这种聪明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如狐狸般的狡猾。一旦解决不了问题,猴子也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但绝不会半途而废。

猴子的动手能力总是最强的,他们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为了追求美好的月亮,猴子们合作无间,创造性地水中捞月,这与李白的浪漫主义一脉相承。

猴子还是动情的,他们既有“猿揉鱼肚愁攀缘”之“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喟叹,也有面对凄清风景“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伤心不已。而我们今天的很多学生,在应试的磨折下,情感已经枯竭。

猴子的担当,最让人感动。上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想想看,山中不过是没有老虎,那还有多少凶猛动物啊;但因为没了老虎,大家都失去了主心骨,这时候,猴子却挺身而出,用柔弱的双肩担当起大王的重任,这种以山中为己任的精神,可是一种“山中兴亡,我的责任”的担当精神。

猴子还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质。先扎根于大森林,采摘坚果,直到最后森林被砍伐,直到最后一棵树倒下,猴子才落莫散去。

第三, 描摹了高效课堂的特征。

学习的本质就是猴子采摘坚果。在大森林中,意味着这样的课堂是大课堂,氛围是丰富的,多层次的,赏心悦目的,大森林的坚果又是难以穷尽的,不会出现猴子吃不饱,弱猴子吃不好的现象。

而采摘的内容---坚果,富有营养,吃了能够长身体,补脑子。这就有效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学习的东西,必须是有用的。这种有用,不是功利性的,而是对我们的生命有价值和意义。

采摘的方式,注重了猴子的自我选择性,猴子可以选择自己个性化的采摘方式,从一棵树跳上另一棵树上。没有谁规定必须用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手法采摘,设立什么最佳采摘姿态奖,最美采摘手法奖等。

这就有效地保护了猴子采摘坚果的内驱力。

保护猴子的自主采摘权,就是保护了猴子采摘的积极性。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学校是大森林,学生是猴子,学习是采坚果,那么,老师呢,老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重要。

老师不能做猴子饲养员。

如果是饲养员,则一定圈养了猴子,限制了猴子,出力不讨好,自己累,猴子也累,可惜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老师也不能做森林的看护夫。

知识守卫者是最大的无用者。知识不是稀缺性的东西,任何人都能随时采摘,免费获取。森林守卫者,根本无须老师充当。

老师更不能做一个耍猴者。

让猴子向东,猴子不敢向西。在耍猴者的指令下,猴子打躬作揖,丢弃了整片森林,套取大人口中的一点食物。何其可怜也。如果老师把自己当成一个耍猴者,那他也必将被小猴子们耍。

那么,老师应该做什么呢?

我觉得老师应该做一只大猴子。带着一大群小猴子,在森林中,无拘无束,无法无天,做一个森林里的守望者。与小猴子们一道经历第一次采摘到坚果的欢喜和战栗,第一次品尝到坚果每位的幸福和自豪。这是大猴子生命的又一次长大,心灵的第二次发育。这是最美的教学相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大猴子可能还会给小猴子引路,示范攀爬的经验,跳跃的技术,怎样鉴别坚果的好坏。。。。。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在静悄悄中发生。

也就是说,大猴子首先要充当小猴子的铺路人,其次是引路人,然后是一道采摘的同路人,而到了最后,一定要做小猴子的陌路人,把整个森林和世界让给小猴子,让他们完全自主地选择大树和采摘对象。

世界毕竟是小猴子的,成长的过程,任何人没有办法代替。

为了这一份沉甸甸的成长,我们何妨做一个大猴子,用期待的眼神,目送,不追。

读后感:这种形容还真的比较新鲜有意思的比喻。可以说是最理想化的学校和教育模式了!而要想实现这样的场景确实是非常的不容易的。首先是学校这块离大森林的层次,还差不是一点两点,别说是森林了,我看连个公园都不是,更多的像个鸟笼子。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基本上是没有多少好奇心的,顶多一个礼拜的新鲜感,很快就开始厌倦了。其次,我们的学生中能像猴子这样的太少了,在笼子里面,很多都失去了活动的愿望,都变的懒散了,而且当他们迷恋于网络之类的“毒品”时,连聪明也开始丧失了。动手能力,都在应试中的做题的消耗中被慢慢的耗尽。情商也开始变得低下。被家长所全方位的爱护中,何谈担当和坚持?

而学校的大锅饭,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不管你爱吃不爱吃,反正就是那些东西。

要想老师能成为一个大猴子,成为一个守望者,自身的心态和素质其实要求还是很高的,而我们被现实束缚的太多,即使能够幡然醒悟,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来做这样的尝试。不过这样的愿景也是好的,至少能描绘了教育的迷人的地方。我们也确实期待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变得轻松,愉快一些,也让我们的工作确实能更有意义,真正的影响到孩子们在他们的人生的这个特定的阶段收获到一些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