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渡觅渡-一部历史长卷下的沉重
利用暑假时间,一气呵成地看完了作家梁衡的散文集《觅渡觅渡》,掩卷而思,心潮澎拜。从他的文字中,让我看到了一份荡气回肠,让我领略到了一种大气,文字语言的大气。几次都不忍卒读,泪如雨下,几次都默默地放下书本,慢慢平复着自己的心境,再从那个年代走回,享受着今天的阳光明媚。
开篇的第一部分“伟人如山”,十一篇散文,却只有一个主题,伟人的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可以说也是一本苦难史,那年那月发生的一场浩劫,是我们这代人感受不到的悲凉,一代伟人,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像流星,像过往的云烟,一一掩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一抔黄土,一尘隐归,铭骨的精神,长久的镌刻,留在了你我的心中。
“觅渡,觅渡,渡何处?”中的瞿秋白,一介书生,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秀气,文弱,却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虽然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后来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打上了各种标签,永不重用,可他却永远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当他不幸逮捕,在监狱里,他还是一如自己的品性,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一个多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一种多么无畏的气概,在他的身上放出璀璨的光芒,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品性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很多年过去了,他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曾经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曾经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文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自己心中的意念,可以义无反顾,可以置身度外,可以安心地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带着一种惊人的平静,离开。
我释然了,不管是否人们已经遗忘了他,无人会再次提及他,即使再过去几百年,无数浮华散去,他依然会站立在这里,依然会因他的正直无私,勇敢无畏被世代传颂。
我坚信这一点……
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在自己的记忆中不曾耳闻的人,一个曾经的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按毛泽东的说法,张是“五朝”,他是“六朝”。一个忍辱负重二十年,性格温和的人,一个留得光辉在人间,生前被逐渐地闲置、淡化、边缘化,直到悄无声息地去世的人。读到这样的文字,读到这样的场景,怎不令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历史的沉重感,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他默默无闻的身影,留下了他曾经的作为与贡献。
一声叹息,来怀念曾经受尽磨难的他,一串泪水,来怀念1976年7月1日,在党的55周年生日这一天,这个五朝总书记默默地客死他乡的他。
好在公理自在人间,东边日出西边雨,历史无情又有情。在他去世几十年后,终于潮落石出,他的功绩又渐渐显现出来,他的思想重又得到后人的认同。这不能不说是党史上的一个奇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显灵”。他无愧于生命,无愧于青史。
斯人远去,魂兮归来……
“红毛线,蓝毛线”,一个很朴素的标题,演绎了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小山村的历史,再次为我们提供与证明了,只有共产党和他的领袖们,为了节省使用红蓝铅笔,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识敌我势态,从红毛线,蓝毛线的精神中,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成就了一个新中国的诞生,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好时光。
都说: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我们的老一辈就是从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打下了江山,建立了新中国。
因为我们的心早已到了,任何一件普通东西上都附着我们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诚则灵,天下来归,传檄而定,望风披靡!
这样的篇幅,这样的记载,唯有敬意,唯有感动,唯有欣慰,中华民族能有今天,能从苦难的岁月中走来,是我们这代人的荣幸,我们这代人从心底发出的深深感激。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不去缅怀,不去把握,不去开创,一个全新的社会将拉开帷幕,将从我们这代人身上体现,我们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而不辜负老一辈革命者的嘱托!
觅渡觅渡,觅渡何处,只有经历了苦难与沉重,才能让我们书写出更美的篇章,才能让我们的人民,呈现出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