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本对付信息爆炸的小册子
最近更新微信公众号比较频繁,因此有朋友问我怎么做到能写这么多文章出来的。这大概得益于初中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每周做剪报、抄好词好句。从那时起,我就喜欢记录一些零碎的感悟、想法或者思考。这些信息可能记录在笔记本上,可能随手写在便签纸上或者存入有道云笔记里面。当我要写文章时会从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因此当坐在电脑前书写时,我并不是毫无头绪的。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且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每天会接触到不计其数的信息,把信息记下来只是第一步,如何将信息整理地井井有条,方便我们随时调取或者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才是个技术活。即使我有意识地搜集、保存了许多信息,也会有卡壳的时候。例如,当想要使用某个有用的信息时,我并不能快速地找到,亦或者无法迅速地将手头的信息进行整合。
为了提升有效整理信息能力,我翻开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没有什么艰深难懂的理论,因此我用很快的速度读完了,但受益却良多。作者奥野宣之长期从事出版、媒体工作,保持着良好的阅读和记录习惯,是日本有名的“笔记本作家”。在书中他不仅介绍了自己记笔记的方法,更提供了许多记笔记的小窍门。令人咋舌的是,本书再版之时奥野宣之已经在使用第189本笔记本了,所以他在书中总结的方法并不是纸上谈兵。
肯定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数字难以置信,或者用笔记本整理信息不如用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App方便来进行反驳。针对那些质疑,奥野宣之认为,“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也就是说,笔记本起到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加强深入思考,提高输出质量。
这个输出的过程可以用梅棹忠夫提出的“知识生产”来概括。所谓知识生产,指人们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新信息的过程。奥野宣之将这个过程概括为更为具体的五个步骤:
收集:积累信息作为素材咀嚼:深入思考所积累的信息发酵:进行发散性的思考顿悟:引发灵感的闪现具体化:将灵感输出成成果
实现这五个步骤的载体正是笔记本。在这样的框架下,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用笔记本整理信息的方法——一元笔记法。
所谓一元笔记法,就是将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一本笔记本上。
操作流程很简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一本适合规格的笔记本,然后亲手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诸如会议记录、突如其来的灵感等)放入笔记本中,等到需要某些信息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并加以运用就算大功告成了。
具体地运用一元笔记法必须遵守三个规则,即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
一元化是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全部纳入笔记本中而不会让我们产生任何负担。一方面当我们考虑该如何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时候增加了整理的步骤,另一方面那些被我们在App中整理得滴水不漏的信息,我们也只是收藏或者记录而已,无助于挖掘有效信息为我们所用。相对地,当我们时刻保持着动手将信息放入笔记本的新年,那么这个一元化的过程本身就加深了我们对于信息的记忆,为能够有效整理信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时序化,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时间顺序进行记录。以往我总喜欢根据需要估摸每个模块所需要占用的张数,然后分模块进行记录。那样做最大的弊端在于,难以把握实际需要的页数,时常导致张数分配不足或者有大量富余,然后拆东墙补西墙,反而为顺利找到笔记上的信息增加了难度。
假如根据获得信息的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在此基础上,用奥野宣之提出的6位时间记录法为每条笔记添加上日期信息就更完美了。实际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比如今天是2017年11月2日,那么在收录的信息前标注上【171102】即可。
在一元化与时序化的基础之上,索引化得以轻松实现,弥补了笔记本查找不便的短板。假如笔记内容不多,那么通过为每本笔记制作索引用的目录,贴上索引标签或者在书的切口处涂上标签都是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如果笔记本已经积累了许多,那么同时运用电子化的手段则使整理信息的过程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例如,在EXCEL中列明笔记本的编号、日期、标签等信息,通过Ctrl+F输入关键词搜索就可以快速定位信息的位置了。
一元笔记法听上去很酷对吧。因为这样做有三个显而易见的优点:
简洁而简单,不会造成混乱。无需区分笔记本的用途,因此也没有了繁琐的规则。
可以无压力地持续使用。有时候我们随手复制到电子笔记中的文章太多,以至于堆积如山,又会因为没有好好看过,反而引发了自身的焦虑情绪。
自由度高,可以随意调整。将笔记本看做一个可以任由我们挥洒的空间,乱涂乱画、黏贴附件等等都由我们自己决定。
当然啦,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因为每个人的习惯有差异,所以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中提出的方法也是因人制宜的。毕竟整理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私人化的行为,并无统一的标准可言。即使书中仅有那么一个整理信息的方法让你觉得能够帮助实现有效地整理信息,那么《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就算是发挥了它最大的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