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书评

2017-11-06 19:14:28 星空女神

星空女神 > 书评

文/星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茅盾的提示词下翻开这本呼兰河传。

在萧红的笔下,严冬就是这样简单的描写,细微末节足矣刻画出一个平民的冬天。从小在城市生长的我很羡慕这样的生活,看见一个我从未体验过的不一样的生活,跟着平民百姓感受不一样的人间生活疾苦。

跟着主线索,引入眼帘的是东二道街。“总共这泥坑子施给当地的居民有两条:第一条是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第二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 ”泥坑子能为人民谋得吃肉的福利也是一个善良的事物。无论多么富裕的城市,都会有不富裕的人存在,所谓的小康社会只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了,然后先富带动后富。

东二道街的典型的建筑就是扎礼铺。“其余的东二道街上,还有几家扎彩铺。这是为死人准备的。”俗语,人活一张脸,树要一张皮。生前人们得不到的东西,死后都要给他烧去,证明得到了。扎彩礼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无奈的一种发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成为几千年来文化历史的一部分。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受的住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自然生长的规律,一年又一年,呼兰河重复这样的生活。曾经我以为呼兰河是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河流,现在才发现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小镇。”

“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微微的白光,叽叽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大家一起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下放下来了。”热闹的放河灯场面,一群人的热闹不过是一个人的孤独。城市的里每个人生活在自己的楼房里,越来越生疏,寂静空荡的房子,从未感受过一群人一起放河灯这样热闹的生活。

“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吹起极细的波浪。月光在河边并不像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拿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似的。河的南岸,尽是柳树丛,河的北岸就是呼兰河城。那看河灯回去的人们,也许都睡着了。不过月亮还是在河上照着。”大段的环境描写,为了体现呼兰河这个小城无与伦比的美丽。环境的描写不仅仅可以展示事物的平静还能体现人们内心的平静。

看河灯是一种精神信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来《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放河灯的对爱情的憧憬从这个时候就有了,一直沿用至今。

《呼兰河传》用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