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历史认知的三重门径大纲
引言:本文是昨天讲座的大纲。我在读书手记-历史类入门文章汇总一文中说“送你一波降龙十八掌”,但在文章中只列了17掌,本文就是降龙十八掌的最后一掌。一个普及读者的历史入门可以按时间分为:入门前、入门中、入门后三个阶段,我在前17掌中写的都是“入门中”的问题,对于读者入门前的状态以及入门后怎么办,没有涉及。本文主要是讲入门前的问题。所谓三种门径,就是官方史学、民间史学和专业史学的不同路径,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无论选择什么书、什么方式都必然面临这三者中的其一、其二或其三。既然无法摆脱,我们就要正面面对。
感谢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及主编
一、一个普通读者历史认知的形成过程:
图1-一个普通读者历史认知的形成过程
如图1,在我们上学之前,会通过看动画片、小人书、电视剧等形式了解历史,这就是民间史学的渲染。从上小学开始直到高中毕业,我们在学校中所接受的历史教育,都是官方通过历史教材塑造的。高中以后,不同的人对于历史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不去想这个问题了,即对历史的知识和掌握仍维持高中之前的认知;有的则进入大学学习历史走上专业史学的学术道路;大多数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会继续读一些历史书籍,来丰富自己的历史素养。然而,当这些人选择历史书籍阅读后,会与高中以前形成的历史认知产生冲突和矛盾。为什么会这样?
图2-一个普通读者历史认知的形成的原因
如果我们把历史研究比喻成一条河流的话,那么从历史真相的得出到我们接触到的历史应该是一个从上游到下游的流淌过程,可事实上,我们接触到的历史在这条河流的不同阶段受到官方史学和民间史学的干扰,阻碍了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知。也就是说,我们所接触的历史是由专业史学、民间史学和官方史学共同塑造的。那么,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呢?
图3-官方史学、民间史学和专业史学的纠缠与分合
官方史学是政权以自己的意志编写的历史。在任何一个强权时代,都会有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来主导历史编写。它的积极作用就是政权组织人力、物力编写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如二十四史,为保存我国古代的历史典籍做出了贡献。负面作用就是政权为了自己的合法性会扭曲历史真相并对历史事实作出不符合真相的解释。
专业史学是历代史学家秉持求真的原则所撰写的历史。它的积极作用是还原了被扭曲的历史,为我们探求历史真相做出了贡献。负面作用就是历史学家的著作太难懂,一般读者没有阅读兴趣。
民间史学是民间学者对历史知识的改编和改写。它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些历史真相,如野史。但它更大的作用是通过自己的艺术改编,如评书、戏剧,将令人难懂的历史传播普及到一般民众,并且宣扬了文化价值。
二、一个普通读者历史认知的形成之后产生的问题:
1、由于官方史学对历史的生硬解释,导致很多人对历史没有好感,甚至厌恶。
2、由于很多人并不从事历史研究,便认为高中以前所学的历史就是历史真相,形成固定认知。
3、即便是知道高中以前学的历史不可信,但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也不算重新学习了。
4、在本该打基础的年纪学习了不准确的历史,造成专业史学的研究水平降低后备不足。
三、一个普通读者历史认知的形成之后产生的问题的解决方式:
1、正确处理官方史学、民间史学以及专业史学的关系,既看到它们的正面作用,又看到他们的负面作用,从态度上转变对官方史学的憎恶、对民间史学的鄙视以及对专业史学的畏惧。
2、认清正确的历史入门路径,这样就能摆脱三者的负面作用。
四、正确的(理想的)历史入门路径:
图4-理想的历史入门路径
历史研究是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考证开始,然后以从历史的得出教训结束。我们可以逆流而上,从普及读物开始读,然而读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直到最新的学术论文。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把这条路走完,很多人走到一半,这个不要紧,走对路才是重要的。
五、官方史学、民间史学和专业史学纠缠下的中国通史写作及入门选择:
图5-中国通史写作的百年历程
当我们打算走一条认识历史的正确道路时,我们便面临着选择书籍的问题,即如何选择一本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现在以中国通史为例,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通史书时,一定要对该书作者的史学观点以及写作背景有一个了解,这样才不会被作者的思想带进沟里。然而,一般的读者并不具备这一能力,这就需要有人或有一群人来做这个事情。我在简书的写作,便是做这个事情。
六、普及之后,该干什么:
图6-普及之后,该干什么?
我们假定读者处在一个较低的历史水平上,这时第一轮的普及著作对读者的水平会提升到普及书籍的水平上,比如读《明朝那些事》。当这个过程结束后,读者会对历史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这时第一轮的普及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这就需要普及者提升自己的水平。而在专业史学研究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不断提升研究的深度,这就需要普及者吸收最近的学术成果。因而,一条理想的普及之路便是:在不违背官方史学的原则下,吸收最新的专业史学研究成果,用民间史学的方式来帮助更多的普通人学习、了解历史。我本人的写作,便是在此原则下进行的。
以上只是讲座的大纲,具体的内容可以联系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主编,进入分享群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