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2017-11-08 11:14:27 风不能打败阳光

风不能打败阳光 > 书评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by 风不能打败阳光

一、本书概况

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而《乌合之众》是他作品中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本心理学专著,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如此评价这本书:“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书中阐述了大量近乎“不可思议”的观点,而每个观点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做一大段文章。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内容简洁。由三卷组成: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门别类。这里我只介绍前两卷,主要介绍:群体的定义,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的情绪和道德,群体的观念、推理能力与想象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段。书中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个人聚居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控制,甚至变得肆无忌惮。二、群体的定义

何为群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群体是聚集成群的人,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集体心理。

例如:“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群体只有很普通的智慧。群体也只有最基本的智能。群体同时也只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群体智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而涉及普遍利益的决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做出。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所淹没。”

在现实中不乏“鲜血淋漓”的实例,但是又总感觉跟社会意识形态处处相违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书中所说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上的定义,而不是常言中的“群体”。

勒庞眼中的群体,是指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具有共同的某种相关性的行为的个体总和。这些个体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能共性地产生一种情绪或行动,才能成为书中所说的“群体”。

因此,此“群体”与“人民群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相提并论。但从这些心理学理论中,也能为我国很多制度找到科学依据,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民主集中制,这个集中的民主,就是书中所说的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

“群体不承认障碍。群体根本没有能力来理解这种障碍的存在。群体就是优势,数量上的强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势不可挡。群体之中的成员不存在不可能的概念。”写到这,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建国初期的“大跃进”、“文革”。当年大炼钢铁的全民、当年的红卫兵,不能谓之为“人民群众”,而更像是勒庞所说的“群体”,他们不承认任何障碍、不认可任何不可能,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惨烈后果。另外,书中列举了大量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实例,而作者成书的时期距离大革命已逾百年,可见作者作为法国人对这场“大革命”的感受有多深刻。而我能想到类似的群体性事件则是对应的“大跃进”、“文革”,这并不是偶然,其中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或许是因为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敏感性,导致时至今日中国也没有在心理学,尤其是群体心理学方面,普及率很低。就我个人认为,心理学可以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生长存在的沃土。

三、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与个体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一、成员组成群体后获得一种集体心理,这时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时颇为不同。这种群体心理在个体成员身上不一定会体现出来,受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大于有意识因素,在勒庞看来这种无意识因素易受暗示而激发出来。二、一个种族中的大多数普通人有普遍的性格特征,受无意识因素的支配,是群体的共同属性,也是群体形成的基础。在勒庞看来,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站上风。三、群体一般只有普遍的品质。作者认为群体中叠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他倾向于精英统治。总的来说,群体的一般特征表现为:情绪和行为易传染,无理智性,智力劣于个体,易受暗示性。

四、群体的情绪和道德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也与个体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冲动、多变和急躁,群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受脊髓神经,而不是受大脑的影响。个人是根据他们碰巧受到的刺激因素而决定自己的行为。一个群体总是任由一切外在的刺激因素摆布,并对它们持续不断的变化作出反应。即孤立的个体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反射行为,而群体则缺乏这样的能力。群体情感与原始人非常相似,各种刺激因素都是群体产生兴奋的原因,导致群体行为冲动、多变、急躁。

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由无意识控制,听命于暗示,对理性无动于衷,失去判断能力,极易轻信。群体的易受暗示性,解释了群体的情绪为什么总是迅速转向某个明确的方向。徘徊于无意识的边缘,随时准备屈服于一切暗示。群体对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容易进行歪曲反映,例如神话的产生就是不断歪曲、夸大的结果。暗示的起点一般都是某个人多少有点模糊的记忆所产生的幻觉,在这一最初的幻觉得到肯定之后,就引起相互传染,产生集体幻觉,而这种集体幻觉更容易得到群体的认可。群体情绪还存在夸张与天真的特点,群体情绪的夸张容易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非常迅速的传播开来,表现出强大的力量。一些成功的演说家就是准确的把握了群体的心理,夸夸其谈、信誓旦旦、不断重复、绝不论证,以此来煽动群体,而由于群体的情绪特点也极易被煽动。群体思想较为保守,行为偏执、专横,缺乏个体的包容性。然而许多事实表明群体的道德可能低劣,也可能崇高,这需要利用暗示的方式对群体加于诱导。

五、群体的观念、推理能力和想象力

群体观念包含两部分,一是极具稳定性的基本观念,这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二是多变的非基本观念,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非基本观念总是来去匆匆,昙花一现,最终回归到基本观念,但基本观念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随着历史变迁非常缓慢地改变着。群体缺乏理性,没有正确的推理能力,喜欢借助于观念,没有批判精神,也就是说,使他们不能辨别真理与谬误,不能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只能是强加给它们的判断,决不是经过讨论之后采纳的判断。

群体的想象力强大而活跃,并且非常敏感。给群体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始终是事情不可思议的、传奇性的一面。当我们分析一种文明的时候,便会看到,它真正的支撑,实际上正是那些不可思议的、传奇性的东西。在历史上,表象总是扮演比真实更重要的角色,不真实的总是比真实的更重要。

偏执与妄想是宗教情感的必然伴侣,群体信仰也在采取了宗教形式,群体会下意识地把某种神秘力量等同于一时激起他们热情的政治信条或获胜的领袖,将领袖人物神圣化。利用群体的这种信仰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甚至做到思想独裁,从这一点可以理解日本普通青年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变得丧失理性,各种禁忌逻辑上十分荒诞却一直延续下去。六、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决定因素

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决定因素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种。间接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政治和社会制度与一个国家的伟大毫不相干,就像它们与另一些国家的衰落毫无关系一样。各民族都受其民族性格的支配,一切制度,如果不是按照民族性格来塑造,都只不过代表了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

在过去的20年里,拉丁民族把它们的教育制度建立在非常错误的原则上,它赖以建立的基础是一个根本错误的心理学谬误,认为智力是通过死记硬背教科书来发展的。采纳了这样一种观点,人们便被极力灌输尽可能多的教科书知识,从小学直到走出大学校门,年轻人所做的事情只是死记硬背书本,而没有调动他的判断力或个人主动性。承认老师的绝对正确,其唯一效果就是不断贬低自己,使自己变得无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判断力、经验、主动性和品格,这些品质不是书本所能给予的。书本就好比字典,查阅起来很有用,但把它连篇累牍的记在心就毫无用处。

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直接因素是间接因素的延续,它们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

七、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段

在作者看来群体领袖说服群体的手段并不高明,领袖的动员手段主要包括三种:断言、重复和传染。此外,领袖还需要借助其名望。我认为作者的批判很尖锐,很到位,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演讲者在动员群众时采取这种方式,其演讲稿写的气势磅礴,但内容缺乏深度,甚至缺乏逻辑性,违反常识,民众却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乃至狂热之情。如美国总统的竞选活动就实践了这种理论,候选人时常做出种种承诺,却在上任后难以兑现。不过作者也贬低了领袖的才智,忽略了领袖的人格魅力、魄力和其影响力背后的丰功伟绩。在我看来,群体不是没有认知能力的,你可以蒙蔽群体一时,不可能永远欺骗群体,否则领袖将失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