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说的「克己复礼」?
孔子的学说可以称之为「仁学」,而他对「仁」最著名、最受后世关注的定义是回答首席弟子颜渊「问仁」。
《论语·颜渊》记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里孔子以「克己复礼」来定义「仁」。然而学者们往往把目光放在「复礼」上面,而忽视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天下归仁」,就无法理解「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行为完全符合周礼,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然而为何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呢?颜渊一天不逾越礼,全天下的人就都变成仁者了?就算夸张也不是这么个夸张法吧?颜渊跟你我一样,只是一介布衣,如果孔子这话是对君主说的,还可以理解,我们还能原谅他说「一日」是夸张手法,但他是对颜渊说的。这如何理解呢?
所谓「天下归仁」,并不是说天下的人都变成仁者,而是说「天下皆归于我之仁中」。
怎么理解这种说法?仁者原本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宋儒的理解符合孔子本义),之所以不能为一体,是因为人有欲望、意见和自我。如果颜渊一切行为符合「礼」,杜绝一切「非礼」的行为,也就意味着他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私欲和意见,放弃私欲和意见即是不再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分割开来,就是「与物同体」,就是「天下皆归于我之仁中」。
然而问题在于,「礼」是外在的规范,既然是外在规范,那就有可能是不合理的,我们为什么要遵循不合理的规范呢?
这个问题这么来理解:周礼相当于当时社会的行为规范,制礼原则一是基于人性,一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结构。但我们要清楚两点,一是周礼并不是死的东西,孔子时代并没有被写成文字的周礼,而是靠先辈或老师亲身示范来传承,也就是说它是以人们行为为载体的(明朝王龙溪就批评后儒将周礼「著为典要,失其变动周流之旨」)。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恰好说明当时并无成文规定,否则以孔子之博学没理由啥都要问;第二,孔子并不认为周礼是完全不能变更的,而且重视「礼」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比如说「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礼与其奢也宁简」。
有了上面的理解,我们再来看「假如礼不合理」的情况。古人常说「合情合理」,不合理的东西可能是合情的。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各种「礼」,最典型的比如去走亲戚要买点小礼物或者叫手信,其实这不见得是合理的,一是人家可能并不需要,二是可能只是为了给人面子。但尽管我们知道未必合理,还是应该「随俗」。虽然你不送礼也所谓,但你自己心里会觉得有点不安。为什么呢?因为无视或刻意违背这种「礼」,代表了你的自我和主观意见,有主观意见就意味着心不那么诚。孔子既然要颜渊「无我」,那么自然没必要去刻意违背世俗礼仪。
如果是碰到极为特殊的情况呢?比如不跟老人抢座位是我们社会的「礼」,但如果你等车的时候感觉非常难受,似乎马上要晕倒,车门一开要不要去跟一个老人抢座位?我想,你抢并不算错,但孔子一定建议颜渊不要去抢,因为别人并不知道你的情况,你的行为对社会是一个不好的示范。如果老人或其他人看见你不舒服主动给你让坐,那么自然不妨坐下。
一个人如果没有私欲和意见,那么他对于社会现成的「礼」,无论「礼」合理也好,或仅仅是「随俗」也好,他都没有必要去违背。当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去复周礼,就像孔子不去复夏礼、殷礼一样。同时,礼也不应该是规定死的条文(就像法律那样),比如前几年有人说子女不回家探亲应该入刑,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我们看到孔子晚年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言行完全符合周礼,但又能够「从心所欲」。所以「克己复礼」只是求仁的方法,不须说「克己」,而是「从心所欲」,才是真正的「仁」,但这是圣人的境界。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没有一毫私欲见解掺入其中、没有一毫勉强克制的迹象,而且是自然而然如此,就是「率性」,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