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随感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这是一本有趣的通俗历史书。
不过买这本书之前,我没有详细了解,以至于误以为是半小时了解整个中国史(至晚清)。翻开以后发现原来是从东周至西汉之初,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是“半小时”。
我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很短暂。在大学以前,我对历史是深恶痛绝,一方面接触的少,另外一方面确实很讨厌背诵(也是我语文和英语不好的原因之一)。在大学期间,主要是看了2本书:《三国演义》和《明朝那些事儿》。真正激发历史兴趣的,还属《明朝那些事儿》。由于我过往读书比较囫囵吞枣,也经常是带本书蹲厕所,所以这本书我反反复复应该看了不下5遍,包括手机上看电子版。每次看都能看到我之前不记得或者忽略的情节,这本书也算是打下了我那少的可怜的明朝历史基础知识。
虽然我知道很多人诟病当年明月的书里掺杂了大量的小说手法,甚至可能有虚构成分。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不愿也不想去深究这其中的真实性有多少,只要自己喜欢,能够看得进去,对我自己而言不就够了吗?
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每个作者、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解读,作为我们普通读者即便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读,也很难从里面抽丝剥茧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在我看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多读。我们总有自己感兴趣的点,碰上不同作者观点不一致的,其实都收进来就好。当然,如果能够从这条线索独立思考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这是最好的。即便不行,只要我们对这样一个事件有着基本的认识,我认为也是不错的。
回到《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全书用漫画搞笑的形式来演绎了从东周至西汉之初的一些历史大事。在严谨的历史学者面前,这里面的内容的确是有很多“不严谨”。但是作为接受方的读者,这种诙谐有趣的方式,倒是能够更加有性质地吸收知识。
比如,尽管我知道战国七雄有哪些,但是过往读书的过程中,并不太清楚各个国家的分布,也不是很明白各国实力比较,而这本书加上插图的形式,一目了然。
此外,如端午的来历,我只知道屈原和粽子,却不知道端午是源自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而古人称初始为“端”,视为“端五”。
再有,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一直只知道其意,不知道由来。从作者提供的插图上来看,就很明显的知道了“合纵连横”本意的由来。
诸如这些东西,可能在我们自己以往读史的过程中也有疑惑,但就没有细致去了解。所以读史书,我认为作为普通读者来说,还是要“百纳海川”,多吸收不同作者的理念,多培养自己的基础历史知识,有了基本的树干和树枝,才能在枝上进一步发芽结果。
我自己身边有些朋友就是长期看穿越的历史小说,但积累下来的历史常识(也顺带不少野史),比我丰厚得多。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是杜撰的小说还是严谨的读物,其实都是我们侧面了解过往历史的一种方式,有的也许比较粗糙,有的比较精致,但终归不妨碍我们窥见一斑。
历史终究还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过往的经历,又多少真实与虚幻掺杂在其中?
有感而发,仅此而已。
愿与君共勉。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13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