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如此——读《论语与护士文化修养》有感
向往古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生活方式,亦敬仰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良好品德。然而,钢筋水泥下的现代都市,大多数人所缺少的,确也是那些简单但又复杂的,为人处事所应遵循的原则。
从初中的《论语十则》,到现在,也或多或少接触过些许论语所涉及的内容。起初,因考试而学,自然没有太多的理解和感悟,如今再看这些,恍然大悟般,原来,经典,不愧为经典。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与人相处,难免产生矛盾,看法做法和他人相悖,得不到认可时,我们常会抱怨,抱怨他人不了解自己。其实,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有多优秀,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有多无能。前者,是自负,后者,是自卑。不管怎样,都是将关注点置于自身。而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则是将侧重点置于他人。久而久之,我们的眼界日益开阔,学到的东西日益增多,自然而然得,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充实的,便也是自己。
其实,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后,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去探究其含义,而是冒然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自知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自己。就像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样,我们所要做的,是自己了解自己。清楚得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想做的,以及该做的究竟是什么,并为之努力,而不必在意前行路上,那些不必要的人,所持的不必要的看法。别人不了解我们,我们也还是我们,于自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上的损失。由此,“人不知而不愠”便也呼之即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生活的长远考虑,那么他一定会被眼前的问题所困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两者皆出自论语,在我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观点却相互矛盾。不由想起,林清玄说过“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当时看到这句话,脑海里也无意识得蹦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不理解,为什么单独来看,都有道理,放在一起,却又相悖。朋友解释,不为明天烦恼,是立足当下,为明天忧虑,是展望未来,两者并无矛盾。如今,转而一想,是不是可以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解释,可,也许是因为对其理解太狭隘,依旧似懂非懂,认为忧虑,必定带来烦恼。
“古之学者为己”,“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才有流芳千古的百家争鸣以及唐诗宋词。可是,“今之学者为人”,也许正因如此,才有萧红口中“镀金的学说”。孔子主张“学以致用”,陆游亦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纵观应试教育,“诵《诗》三百首,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不也是某种角度来说,如今大学生所惯有的常态么?古人这些观点,换句话来说,其实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同年代,不同国度,其观点,如出一辙,可这些观点,大多数人却置之不理。
一直认为,主观能动性可控的条件下,所遇万事,最难莫过于自律。“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这里,我理解的“小人”,是缺乏自制力的人。我们常会为自己量身定制很多目标、计划,也坚持过、奋斗过。可总是因为自身原因,将努力中断,一切言行又回归起点,偏偏还要提出种种说辞,为自己开脱。归根结底,“小人”之所以会“滥”,还要归咎于自制力。
因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在与人相处之前,先入为主得认为,所遇之人,就是他人口中的样子,这是我们与人交往时,通常都会犯的弊病。“听其言信其行”、“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古人早已提出正确的做法,而我们,却将其遗忘。“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无论交深言浅还是交浅言深,都是不可取的。细思极恐,也自责为何如此后知后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先人之所以有如此朴素却深刻的认识,跟他们的实践是分不开的。不敢否认这些认识的正确性,可是,因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所以,其中的有些观点,我认为,对,却不全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身上。可是,这样一来,废品回收、旧物捐赠,岂不是不可行?“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可是,评判个人优劣有多个标准,不可能存在任何一方面都优于他人的人,再差的人,亦有自己的长处。如此,岂不是每个人都交不到朋友?
《论语与护士文化修养》这本书,我草草看了两遍,又认真看了一遍。作者以其护理经历和生活见解为基础,以《论语》为依托,写了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除了职业篇与管理篇之外,书中所列举的《论语》中的内容,以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认认真真得去思考,那么,理解和思考的结果,也并不会比作者差多少。
依目前对生活仅有的感悟,我认为,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所说的大多数话,其目的,归根结底,都是让自己喜欢自己。和好人与坏人相比,更多的,是冷漠的人。可是,学会善待生活中的那些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不奢求太多,知足安乐,为自己而活,喜欢自己就不错。
如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