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三个问题》的问题.(读书笔记)

2017-11-11 06:44:07 九月飞飞1979

九月飞飞1979 > 读书笔记

无意间读到一篇文章《最后一课的三个问题》,很有意思,大意是:

毕业那年,老师给我们上最后一课。

马上就挥手告别了,师生自然有不舍。正因为要告别了,胆子也打了起来。同学们问了很多平常不问的问题,老师也剖开心扉,有问必答。

最后,老师说:你们问题问完了,该我来问你们三个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世界上第一高峰是那座山?同学们哄堂大笑:珠穆朗玛峰!老师追问:第二高峰呢?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老师在黑板上写: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第二个问题,又人要烧壶开水,等生好火发现柴不够,他该怎么办?有人说赶快去找,又人说去借,去买。老师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老师在黑板上写:单一思维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三个问题,古代有一人想学本领,经过反复比较,决心去学屠龙之技。他拜名师,日夜苦练,终有所成。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兴致勃勃,说他能成为英雄,明星,受世人崇拜。老师摇头说:这个人一定会潦倒一生,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龙。同学们好好想想吧,下课!

这最后一节课的信息量很大,相信同学们也是收获满满。但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中却有很多问题。

第一高峰天下闻名,第二高峰就默默无闻,这恰恰是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我们总是奔着第一,何曾在意第一背后的层层积累?其实,真正让我叹惋的,也许不是独占鳌头的无限风光,而是立足第二的脚踏实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固然是英雄,但如果没有第二人再去尝试,也许今天我们还是没有人敢吃这种美食。没有第二名的存托和继承,第一名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第一名真正的悲哀,不是前无古人,而是后无来者。

“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这个观点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状元思想。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问题是所有士兵都想着去当元帅,这样的部队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元帅毕竟只有一个,都想做元帅,那就只能不择手段,恶性竞争,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换一个角度,不想当士兵的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元帅。一个元帅不了解士兵的所思所想,不站在士兵的角度考虑问题,想要百战百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教育,是我们内心的觉醒: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去比呢?为什么生怕别人不知道呢?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封建思想一天不除。我们的教育扭曲不可能得到纠正。

第二个结论是“单一思维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但是直到最后一天才说,不是太迟了吗?更何况一个班级那么多孩子都是单一思维,老师不是不是也该付一点责任呢?

破解单一思维,是对机械思维的纠正,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圆珠笔的诞生就是一则典型案例。

圆珠笔刚刚发明的时候,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写到最后,圆珠笔笔芯的钢珠总会被磨损,然后漏油,把写好的东西弄脏。公司花了很多钱来改良笔芯的钢珠,但是孬材料不解决问题,好材料成本太大,得不偿失。公司高层正准备放弃这一伟大发明的时候,一个小职员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减少笔管中的墨水,钢珠还没有磨损的时候,笔管你的墨水早就没有了,自然就不会漏油了。这个天才的想法给公司节省了巨额开支,而这一切不过是转了一个身,换了一个角度而已。

这两种思维是学生的必备素质,为什么要等到最后一课才说呢?

最恶劣的是第三个问题,没有龙我们就不需要屠龙术,因为这种锁学没有用。这种“有用的”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害苦了,不是吗?高考指挥棒指向哪里打到哪里,考什么,就教什么,其他的没有用,就不学不教,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现状。

我们只盯着自己可怜的脚底,盯着面包和黄油,从来不会仰望星空。岂止不仰望星空,我们还常常嘲笑仰望星空的人,因为仰望星空,他们掉到眼前的坑里去了,真实傻蛋,活该!

能够屠龙,触类旁通,当然也会屠虎,屠猪,屠狗。但总要的不在这里,我们需要一种毫不功利的活动,需要一种浪漫主义精神,需要一种英雄主义色彩,哪怕撞上南墙,头破血流,也是悲壮的,美丽的。譬如唐吉坷德大战风车,你可以讥讽他是疯子,但他的精神却制成了西方文明的狂飙突进。

人类从对一朵花微笑开始,就让一种无用的美穿透了灵魂,可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未有用的思想所纠缠,难道不可悲吗?

读后感:这三个问题很具有现实意义。在目前的成功学盛行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媒体,舆论都是在大肆宣称所谓的成功人士,号召人们力争上游,永争第一。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还是过于肤浅和蛊惑,凡事还是需要有个度,超过了一个度,就会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那么这种恶性的竞争就会弥漫开来,他的负面的影响往往超越了它的正面的感召。更何况,在目前的这个社会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公平的竞争,而很多所谓的“第一”也没有什么含金量,其意义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所以个人觉得,我们只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而且在道德品质上合格,与人与己都能和谐相处,其实也就足够了,至于是否能当“将军”和“元帅”到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国家总得需要顶尖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劳,这是也不矛盾,只要人人都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做到最好的自己,我觉得我们国家在目前这样的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里,高精尖的人才应该是层出不穷的,但是反观当前,离国家需求其实差的还是相当的远的,这点还是需要从我们的教育改革入手。还是一贯的观点,这个变革总是要到来的。

思维的活跃性,我们教育中的逆向思维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过度的应试的过程中,磨灭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能力,单一化,枯燥化,机械化,这也是应试教育最悲哀的地方。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其实不光是科学,甚至保罗万千,文学,哲学……都是需要思想的活跃性和宽广性来支撑和发展的,。所以我们当前的人口基数这么大,却鲜见这样,那样真正的大家,能够引领大家思考,前行的人物,思想的解放,自由,民主何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吗?

教育的功利性的危害,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诟病了,但是苦于生存所迫,或者已经深陷其中,不得不得低头弯腰。但是长此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会走火入魔,不但不会产生杰出的武林高手,估计都只能是邪门歪道吧。有句话,说的好,被误导的教育,还不如不去教育,被误用的时间,不如被浪费的时间。我们的教育正在广泛的,大面积的做着这样的“背道而驰”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杰出的科学家都在西方社会的重要原因,很多科学家都是因为热爱和喜爱才从事研究和思考的。他们往往还没有去考虑他们研究的东西有没有实用性,所以很多理论研究出来以后,当时可能是没用的,但是几十年以后,几百年以后却成为了科技发展的重要的支撑。这点正是我们的教育所缺乏的!

通范的来说,生活即教育,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我们的一生都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没有人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了你,而是自我的一种觉悟和学习。所以我们的目光应该放长远一点,不要计较当前的得失,和利益。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你站在一个高度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开朗,让你能更从容的度过这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