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书单-中国通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

2017-11-11 17:44:32 一篇读罢

一篇读罢 > 读书笔记

引言:阅读一本通史著作是大多数人了解历史的选择,然而市面上的通史著作既多且繁,又鱼目混珠,初学者不容易辨别其好坏优劣。我在读史手记-历史认知的三重门径大纲一文中提到中国通史的写作历程,是想让初学者在选择通史阅读的时候不要掉进作者的坑里,然而因为演讲的主题的关系没有展开来说,因而补写此文。本文先介绍通史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写法,然后列出推荐书单。

《读史书单-中国通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仅以此文献给所有热爱历史的朋友

一、通俗类写法:从演义到细说,从纪事本末到细讲

《读史书单-中国通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1-传统的演义及纪事本末写法

演义类通史,既是历史学的普及读物,也是文学著作。从《三国演义》开始,陆续有《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书出现,其中尤以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为大成,也是传统演义类著作的绝唱。民国以后,随着对旧教材的改造,出现张荫麟《中国史纲》等“教材型通史”,然而延续演义传统的确是黎东方的“细说体”。他本人并没有写完全部中国历史,缺失的部分由相关学者补充,最后以《细说中国历史丛书》为题在大陆出版。

《读史书单-中国通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2-细说体通史的继承与流变

接续“细说体”的是郭志坤主编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这套书的作者是一些新进的历史博士,他们以研究断代的某个专题擅长,然而由于史学研究范围有限,在写断代史的时候,难免吃力,尽管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瑜不严瑕。这套书虽然书名上继承细讲,然而内容确实接续传统“纪事本末体”。

传统的普及通史,除了演义类,还有一些稍难的“纪事本末体”,这类体裁可视为“专家写的普及型通史”,趣味和通俗性不及演义类,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历史创造者丛书》便是这类体裁的失败尝试。后文还会提到。关于传统的“纪事本末体”著作,大陆出了白话译文本,即把原来的文言翻译成白话,我觉得不好,为什么不把它们从繁体竖排改成简体横排出版呢?此外,还有关于民国的续写,一是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作者用文言叙述,企图回归传统,然而,自己史观构建太浓,没起到普及的作用。二是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叙事通俗,7册篇幅有点大。

《读史书单-中国通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3-官方主导型普及通史

解放以后,大陆学者推出了一套《中国历代史话》丛书,由各断代学者写成,这套书在改革开放以后再版,并更换了一些作者,重新题名为《中国历史大讲堂》,此外还出了一套《中国历史十二讲》作为辅助。由于受官方史学影响,这套书写的好的不多,刘精诚《两晋南北朝史话》算是异类。此外,我还搜集了3本其他同类体裁著作,受官方史学影响不大,写的很好。

在解放以后,接续演义传统的著作有两类,一是对传统史书的通俗化,以林汉达《上下五千年》为代表;二是对教材的演义化解读,以袁腾飞《这个历史挺靠谱》为代表。最近的趋势,则是易中天正在写的中华史丛书。在港台,则以柏杨《中国人史纲》为通俗类代表。这些书在之前的文章中都提到过,不赘述。

专家型普及类通史,有如下几套代表(此类通史甚多,不一一列举了):

《读史书单-中国通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4-专家型普及类通史

1是偏于官方,即主要是为官方提供史学借鉴。解放后调了一批专家去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历史,讲稿即是《中国古代史讲座》这本书,各断代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来讲,学术价值很高,其中尤其郑天挺《清史简述》最为精要。上世界末葛剑雄主编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也是这类体裁的接续,这套书不好,姚大力的《元朝》是异类。

2是偏于专业,即主要是专业研究的选集。这类书的初衷仍是向大众介绍通史,但是因为内容上是各断代学者论文的选集,所以实际上是论文集选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著作,以《大家说历史》这套书为代表。同类著作,我列了很多,参看图4。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好的形式是以文物或图片为主要内容的普及类通史:

1、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8册

2、刘炜:中华文明传真9册(这套书很好)

《读史书单-中国通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5-中国通史的写法演变

二、专家类通史写法:从旧史学到新史学的演变

这里的专家类通史主要是指偏向学术和专业研究的通史类著作,不同于前面提到的普及类。从旧史学到新史学的演变,主要是指:从以“儒家史观+文言文叙述+纪传典制体”为主的写作转变为以“进化史观+白话文+章节体”为主的写作方式。以下以时间为线索,逐一介绍。

1、新史学产生时期的新派与旧派并存的写作方式。这一时期新史学并无较好的通史著作。梁启超虽然拟定了写作计划,但是没有实践。

a旧派:旧史料+文言文+章节体。以夏曾佑《中学历史教课书》和王桐龄《中国史》为代表。

b有限新派:旧史料+半文半白+章节体+进化史观。有限的表现是史观接受进化论、写法接受章节体但所用仍是旧史料。以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和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为代表。吕思勉本人并不满意他的两部通史,此后陆续写成四部断代史,写到五代,没有写完他的“新史钞”。

c反新派:受新派影响而反对之。以柳诒征《中国文化史》及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为代表。

2、新史学的深入与分化转向多元并存的局面。

a马克思史学派:马列史观+白话文+章节体。以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和翦伯赞《中国通史纲要》为代表。其中《中国通史简编》解放后修订到五代,由蔡美彪续成。《中国通史纲要》亦由北大历史系修订出了新版。然而,杂于众手以及没有摆脱官方史学束缚的痕迹仍然明显。

b新“旧派”:文化史观+文言文+章节体。同旧派相比,新的地方是用文化史观来替代儒家史观。此派以钱穆《国史大纲》为代表。《国史大纲》至今仍没有简体横排本出版。此外,钱穆弟子把钱穆写《国史大纲》的参考资料出版了,题为《中国通史参考材料》。

c考证派:考证史事+白话文+章节体+新史料。考证派注重史事、史料的考证,史观影响较小,注意吸收新的史料和史学成果以傅乐成写的《中国通史》和主编的《中国通史》为代表。

d中西对比派:全球史观+白话文+章节体。此派受西方近代入侵中国影响,因而产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批评,如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放宽历史的视界》。或者以西方史观为宗主,如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国史纲要》(《国史纲要》是雷海宗对《中国通史选读》的批语)。

e西方汉学派:西方中心论+白话文+章节体。此派的特点是以西方视角来看待中国历史或者企图摆脱西方视角,但其视角仍是西方的。以《剑桥中国史》和《讲谈社中国史》为代表。

3、新史学各派的最近趋势及其合流:

a马列学派逐渐摆脱教条走向中国历史实际。以白寿彝《中国通史》和卜宪群《中国通史》为代表。其中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还在写法上作了创新,企图融合传统的纪传典志体和现代章节体,缺点就是卷帙浩大,不易阅读。此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学术综述。卜宪群主编的《中国通史》吸收了一些学术成果,5册,适合初学者阅读。

b新“旧派”与中西对比派、西方汉学派合流开始以中国历史为背景重新思考。新旧派以吴展良、甘怀真等为代表,放弃中国文化最优秀的见解,但仍坚持中国历史的特性。中西对比派以许倬云的一些列普及读物为代表,试图平视中西方,西方汉学派以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为代表,企图彻底突破西方中心论的偏见。

c考证派的最新蜕变,即进一步吸收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姚大中《中国史》和陈致平《中华通史》为代表。

《读史书单-中国通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6-陈致平版中国通史

三、以史为鉴的通史写法:从《纲鉴易知录》到《中国历史通论》

以史为鉴是官方史学的特征,也为专业史学的归宿。在传统则是供帝王阅读的《纲鉴易知录》,在现代则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或者《领导干部大讲堂》这类的著作。其中也有学术性较强的书籍:

1、邝士元:国史论衡。此书为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发扬,以制度为中心评论中国历代的得失。

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此书以专题的形式全面论述中国历史的各个问题。

3、何炳松:通史新义。此书虽然是一本方法性的书籍,但却为写通史提供了工具性意见。

4、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这类著作虽然结论不一定可靠,但其以史为鉴的目的以及所用的社会科学方法却值得注意。

四、中国通史阅读推荐书单:

1入门/普及:张荫麟《中国史纲》必读。《这个历史挺靠谱》、《中国人史纲》和《上下五千年》三选一。

2进阶:《白话本国史》必读。傅乐成《中国通史》和卜宪群《中国通史》二选一。

3高阶: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王桐龄《中华史》和陈致平《中国通史》选一,也可不读。

中国通史的高阶,无非是走向直接阅读史料和学习学术成果。在阅读史料上吕思勉的断代史及其他人的史料整理会替代,在吸收学术成果上,各种断代史著作会替代。因而,中国通史的高阶,可读可不读。作为一般性掌握,在上面1和2中,选1到2本书全面看一遍即可。对此,读者可参看读史书单-中国断代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