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说了也是白说,不说白不说

2017-11-11 19:44:20 星辰的心

星辰的心 > 书评

《《白说》:说了也是白说,不说白不说》by 星辰的心

白说,希望不是真的白说。

它的作者是白岩松,央视名嘴,国民"段子手",《白说》依旧秉承他一贯幽默诙谐的风格,但也不失严谨与缜密的思想。

01.关于幸福那点事儿

"幸福"貌似现在离我们很远,小时候以为嘴里面嚼着一个5角的棒棒糖,就拥有了全世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却越发觉得不幸福。

看到别人朋友圈晒的高大上美图,我们羡慕嫉妒恨了看到别人家的"豪车"我们心动眼红了;看到别人家的"豪房",我们焦虑烦躁了......

我们的幸福难道和别人有关吗?

难道我们做什么都需要通过别人来衡量自己的标准吗?

有人身体健康时,抱怨周围的环境如何如何糟糕,突然生病躺在病床上了,他会说:“唉,原来没有生病,身体健康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过了几年,病情加重了,开始怀念当初还可以翻身,起坐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儿啊......

既然生命中永远都有一个“幸福”,那为何不珍惜当下呢?

你听说过百分之百的黄金吗?没有,99%,99.9%,99.99%,99.999%,......

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到达,但可以无限接近......

02.关于读书那些事儿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这个问题好大,无法具体回答。

虽然现在网络貌似兴起一股"读书无用论"的热潮,但是各位看官你们真得就相信了吗?那么请你想想那些世界上真正富有的人会觉得读书无用吗?哪个不是说话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

还有试问我们读书到底读什么呢?读鲁迅,读张爱玲,还是傅雷、余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书最终目的都是读自己。

些许有些时候我们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问题却早已被多数人研究,并且还提供了各式答案。这是不是在给你免费提供了解决方案呢?

此外,读经典,你还可以想象成,和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们加为微信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故事,就如同刷朋友圈,这时你或许会发现,这个朋友圈丝毫不比你现实好友的朋友圈无趣,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真正的阅读体验,是我们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每一本书让你在心中值得阅读和记得的书,都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自己。

03.关于讲故事那些事情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了全世界。”

曾经我们的主体故事框架是5个W:who、what、when、where、why.然而现在随着各种表现形式的兴起,新的故事模式取缔了传统的写作。

那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呢?

“人”与“人性”的故事

故事的核心是“人”,先有对“人”的关注,才有对该事件的关注。空讲事情太难啦,很累,还有距离感,况且读者不一定喜欢。

悬念:与“当下”距离最近的问题

为啥同样的笑话,有的人讲就特别好笑,有的人讲就特别不好笑?要学会联系“当下”,设置悬念,勾起读者的兴趣。不然为啥大部分电视剧会在最精彩的高潮处来一发广告呢?

逻辑: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

无论讲故事还是写文章,都要有读者意识。

不要一个人在那里自导自演自嗨,毕竟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对待故事和文章的心态与审美不一样了。

过去我们可以连续半小时讲一个长故事,但是现在却要把一个分解成多个完整的短故事,再组合起来。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无论你什么时候进入,都能够跟上它的步伐走。

同样的运用到写文上面,明明是多年积累的关于写作经验,却需要变成说一年,因为我们的受众需求变了,我们就必须适应这个变化。

细节:直指人心的力量

一篇文章写得是否“有血有肉”,关键在于它的细节。

比如举一个例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有名的女指挥家,刚当母亲不久便被送到某音乐学院学习,几年都没有回来。
终于熬到毕业了,她荣获第一的称号。演出那天,她把孩子一张微笑的照片,夹在乐谱最后一页。演奏时,一节节地往下行进,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她却一直热泪盈眶地看着最后一页乐谱,照片上的孩子也正笑着看她。

你说这样的故事可以抓住人吗?当然能,想想如果没有这样的细节,你的故事又如何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呢?

节奏:讲故事的核心技术。

给你一个故事,规定在最短时间内把它讲述出来,你会如何组织语言进而表达呢?

即这就要涉及到节奏的问题。准确来说,是合理布局。有人会选择先抑后扬,有人会选择先扬后抑等等形式......那怎么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呢?

秘诀就是长期训练。

多去模仿别人写得好的故事,尽量分析你看到这个故事时什么时候的句子或者情节抓住了你的内心,让你引起共鸣;思考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在写到多少字的时候安排这样的过渡呢......

你看,说评书,说相声也好,凡是高手,节奏都把握得好。马三立的单口,用他的节奏把你绕进去:一个小纸包打开一层又一层,打开一层又一层,最后告诉你,“挠挠”,所有人都逗乐了。

04.最后

这本书的开篇即以"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应该叫《白说》。"为前言,一步步吸引着我的阅读。

然而它是不是真得“白说”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夺,毕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它的确为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外一个角度,让我从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思考可能无用,话语可能无知,但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就当是在为怀有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下鼓,拨三两声弦。

您好吖,我是星辰的心,感谢你的阅读喜欢就给我一颗小心心嘛❤❤你的鼓励一小步,是我写作的一大步,反正鼓励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