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三步兵器-读《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2017-11-12 16:45:03 果大喵喵

果大喵喵 > 书评

一口气读完了第一部分,觉得可以停在这个milestone处了。书中主要讲了制定战略的三大因素:找到核心-计划迭代-知行统一。

《战略的三步兵器-读《如何衡量你的人生》》by 果大喵喵

1, 找到核心:

爱工作就像爱一个人一样,必定是爱恨交织的。心灵碰撞的结果是峰谷的跌宕起伏,不是死亡直线的心电图。所以才说,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淡和漠视。

可人终究是不理性的,天然的基因让我们容易疲倦,容易心生旁骛,熵的作用让一切都趋于平寂。所以要时常提醒自己的誓言:“不论贫富,不论疾病健康,始终要不离不弃”。对工作的热情也是一样。

2.过程永远大于结果

织毛衣,画画,做饭,所有这些需要动手制作,从无到有的事情,在过程中都会给人带来平静的满足感。辛普森家族有一集是他带着儿子收集硬币,其中经历千难万险,为一枚林肯纪念币与富豪斗智斗勇。收集完后,这位充满智慧的笨爸爸说了一句经典的话:let's put it on the shelf and never look again. 收集的过程才是意义所在,而不是那本夹有成果的集子。

3.进化

工作和生活中的战略制定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制定是一个过程,一个各种情况不断涌现,环境不断变化,因此很难控制的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好比生物的进化:我们从上一辈那里继承了可预测可复制的基因,但外部环境与上一辈相比已经改变;我们自身细胞也在发生着各种自发的,被触发的变异。因此要求我们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一手拿着准备好的预期。一手接纳不确定性。过程既不会一蹴而就,也没有一劳永逸,即使有了错误也是经验和成长的一部分。习惯这个过程就好。

没有最好的计划,更不要期待专家给出确定的答案。人生就像微积分,只有每一小段上最合理的选择。

4.聪明的基因

基因在变异上从不假设自己一开始就是正确的。它只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尝试。它不带感情的抛弃那些错误的、无用的结果。我们在做项目、学业、生活的规划时也可以如此借鉴。企划一定要有,但不能觉得它是一定会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诚实的面对自己,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错误,并敢于继而推翻和更改当初的假设。就像写代码时候的体验:无论当初某一段觉得自己写的再精妙,但如果假设的逻辑错了,也要忍痛:全选-delete。想想那些最终修炼得道的写作大师,大概也会有着类似的体会吧。

做好计划后再来反推,想达到目标哪些必须正确,必须完成。由此再驱动自己去寻找和创造最合适的环境。别忘了,虽然可能失败,但我们仍有主动和积极的能力。制定了目标和方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达到,绝不妥协。

5.团结就是力量

基因从来不是单个在奋战的,它一定会通过群体的力量使自己这个物种不断加强。因此,除了自身的努力,与他人的协作同等重要。替别人着想不仅仅是出于美德,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功利”考量。

也正因为这一点点的主观能动性,很多生物都在悄悄的与基因明争暗斗的对抗。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与群体目标的不一致。好似公司的效益与个人的业绩,群体的利益和个人的精力,这些几乎从不一致。群体是由个人组成的,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考虑到个体的权益。正如我们不是独自生活在世上,想自己过得更好,就一定要提前考虑到别人的利益。

我们的短视和自私也并非故意,而是先天造成的:追求立竿见影效果,和短暂满足的快乐。万老师说,佛学告诉我们,快乐必须是短暂的,才有动力去不断的追求。既然知道被设计成如此,就该更清醒的懂得长期计划的重要性了。

总结一下:企业和人生的战略,都是千万次从日常中决定产生的。它是无数个决定:关于时间,精力,金钱,情感安排的决定,是如何分配的决定。“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 6篇》

最后讲一点自己的读书体会吧,自然还是一贯我这个“大反派”的邪气传统。盛行的读书法一般都会教人迅速总结重点,跳过各种例子。而我刚好相反,我一般都会专门用心细细研读和理解实例的前因后果。反倒是作者的干货,我只会大致扫一眼。在我看来,事物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道理看多了发现都大同小异。反而是不同的实例会带出不同维度的世界,一个自己未曾到过,没有经历的领域。从别人的身上体会出经验教训,往往比简单记忆“原理和公式”要深刻,也有趣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