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公学凭什么那么牛(读书笔记)

2017-11-13 06:44:06 九月飞飞1979

九月飞飞1979 > 读书笔记

中国学校,最让人神往的是春晖中学,可惜,大师远去,春晖不在。世界中学,我独尊英国伊顿公学,它特立独行,如一坚守。

伊顿公学有很多识破惊天的做法,能够给我们的教育开眼,开光,开智,很多时候,我读伊顿,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如因醇酒。

一.报名很早

伊顿公学每年在全世界招收不过200人。但伊顿公学规定,孩子一出生,家长立马就要到伊顿公学报名,否则不予受理。而且家长必须达到指定的学历,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否则不予申报。孩子到了13岁再去参加伊顿公学录取考试,全世界的孩子热火朝天,为了200个名额挣得头破血流。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惨烈的竞争。哈佛“HOLD”不住,牛津“牛”不过,这就是伊顿公学。

那么,伊顿公学为什么要这么做?

伊顿公学定位非常清楚,直截了当。什么杨的人才都需要培养,但我是要培养全英各界乃至世界级的领袖人物。这一点毫不含糊。伊顿公学从不遮遮掩掩地说,不放过任何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成才。也许这句话是对的,但这不是“我”的责任,或者说不是“我”的使命。

伊顿公学的使命是培养世界级领袖人才。塑造领袖风范,锻造精英品质,陶冶绅士情操,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孩子一出生就报名。但是,重要的还不在这里,全英以及全世界所有预报名的孩子,从此遵循的就是伊顿理念,侵染的就是伊顿文化,孩子还没有入学,就接受了伊顿教育。

这一浩浩荡荡的准伊顿大军,全部都是伊顿公学的用足,而且,无一例外,这些人都是伊顿文化的义务宣传者和自觉践行者,就算这些人将来没有进入伊顿公学,但伊顿的种子已经扎根,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伊顿的血,和伊顿公学唱着同一首歌。而且,这种热爱还会在下一代人身上疯狂的成长。

这就是伊顿公学的文化入市战略。可谓大格局,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

伊顿文化,不仅塑造了伊顿学子的灵魂,还塑造了大英的民族灵魂,更重要的是,伊顿文化引导了民族品格的走向,进而为世界文化输送血液,传播思想,温暖心灵。

二、校园和旧

伊顿和温莎,隔桥相望。温莎是热闹的皇室城堡,伊顿则是一座沉静的小城。伊顿公学成了这座小城最聚焦的地方,之所以聚焦,不仅因为伟大,而且因为平凡。

伊顿公学,号称贵族摇篮,却毫不起眼,甚至简陋不堪。

因顿公学好很多大学一样,没有校门,敞开教学,无需晃来晃去的门为,所有的人来到这座小城,都心怀崇敬,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动了伊顿公学的信心学子。

中庭是伊顿公学最宽阔的地域,但既没有绿草青青,也没有美景相印,只有沙砾铺就的粗燥地面,还有基站照明的射灯,冷清而又肃穆。

我不知道这样粗疏的地方,何以诞生那么多高贵的灵魂,走出那么多伟大的先驱。

中庭是全校师生聚集的地方,1000多民信心学子经常肃立于此,听校长训话,中庭左边是教室,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一个是寒碜,另个是还是寒碜。

但就在寒碜陋室之中,却走出了大英帝国的19位首相,走出了威灵顿公爵,走出了诗人雪莱,丁尼生,作家菲尔丁,乔治。奥威尔,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们就是这样走进因顿公学,然后,走出伊顿公学,走进发黄的历史,散发这一一光芒。

当中国的很多学校越来越奢华,人大附中甚至办起了超酷的苹果班,各个学校校无不高楼林立,欲与天公试比高,一所世界最著名的贵族学校,却告知我们,真正高贵不再羽大楼,甚至不在于大师,而在于灵魂中所散发出来的走向真理的一中气质。

这就是,破旧的伊顿,倔强的伊顿,永远的贵族。

三、等级很严

当我们所有的学校,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平等,甚至连学生的成绩都成为个人隐私的时候,伊顿公学却反其道而行之,学业即等级。

伊顿公学的等级森严,简直难以置信,甚至有点反常。但每个反常都有原因。

比如伊顿公学是最著名的贵族学校,但实际上,贫寒不是伊顿公学拒绝的理由,富贵也并非伊顿公学接受的条件。

再比如伊顿公学是最著名的私学,却号称“公学”。实际上此“公”非彼“公”伊顿公学之“公”乃是伊顿的核心追求。

这里的“公”包含三层意思:公平,即对所有学员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享受特权;公正,无论是录取还是教育,伊顿都会彬共论断,一视同仁;公益。无论学生毕业后走向如何,据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永远都要有回报社会的公益之心。贫穷不落魄,富贵不张扬,这就是伊顿精神。

伊顿公学的等级极其森严,这从校服上可见一斑。

燕尾服,白寸衫,圆领口,黑马甲,黑皮鞋,伊顿公学的校服非常昂贵,装扮一个伊顿人,至少要好几千英镑。穿着绅士也很重要,这是绅士的第一步。

伊顿公学的着装,区别出很多等级。

学校为不同职位,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着装。国王奖学金获得者,在黑色燕尾费中,再加一个披风,非常飘逸。伊顿的“明日之星”则可以穿上不同颜色的马甲,非常帅气。这些都是从所有获奖者选出的佼佼者。如果这些人再配上有银色的扣子,则代表最高级别的优秀学生,他们有权参加学校教务。这些学生是伊顿公学的骄子,任何时候,也都是伊顿学子的偶像。

伊顿公学之所以通过服饰区区别他们,其目的就是要让优秀学生鹤立鸡群,让他们体会优胜者的优越感,荣誉感,尊严感。

伊顿公学服装的背后,表面上看是一种等级,背后体现的缺失公平竞争的精神:无论你是权贵之后,还是寒门学子,决定你地位的只有学识才华,而非家财门第。这就是真正伊顿精神。

伊顿公学还把每个学科分出14个等级。如进入1班的学生。及证明他在该学科已经有了超强的天赋和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而14班则相反,证明学生在该项目上天赋和能力较弱,缺乏自学能力。

这样的等级区分,实际上只是方便老师针对性地教学,以及个别辅导。不存在快慢班之分。这个科目上是14班的学生,另一个科目很可能就是1班的学生,因此,学生没有自卑,只有差异,以及因差异而产生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伊顿公学的优等生,可以在教室如何地方,门上,桌子上,椅子上,雕刻自己的名字,这是优等生的权利。而那些可由龙飞凤舞的名字的桌椅,又成了未来获得者的一种荣耀。

四、品格很炫

人赤条条的来到世界,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眼泪中结束,最后平等都躺于坟墓中,这一过程就叫做人生。

每一段人生,都需要自己积累和打点,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完成,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独立意思最好时期,从13岁左右开始,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显现,越来越希望用成人方式来处世。伊顿公学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独立意识培养的关键期,给孩子们提供了五年独立人格培养的环境。

伊顿公学一共提炼了十大经典品格,对学生进行涵养和慰藉。

这十种经典品格是: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传统,绅士,幽默和使命感。

当这些经典的品格像种子一样,种在学生心坎里,或者在不断地敲打中,编织成一张夏洛 的网,学生就会心灵强大。当卓越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就会建立起一种世界意识,为人类的进步而学习,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

五,氛围很暖。

伊顿公学的校友,永远是一家人,情同手足,无分彼此,团队精神让伊顿公学的竞争力扩大了无数倍。

那么,伊顿公学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原来,伊顿公学有一项“大房子”制度。凡是考进伊顿公学的孩子,不论年龄,种族,贵贱,每50人分成一组,住在一栋家一样的大房子里,和一名德高望重的宿舍长住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家庭。伊顿公学规定,每逢周末,每个老师都要带十位学生到自己家里,与学生一起做饭,一起游戏,在轻松自由中师生敞开心扉,深入交流。。。。。。

无数个这样的周末,构成伊顿公学毕业生心中恒远的留恋。在这样一种人文关怀下,伊顿孩子产生浓厚的伊顿精神,也就不难理解了。当这种校友亲情,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底蕴,势必就会发酵,就会孵化,就会茁壮,就会茂盛,就会一代代传承,并且蔚为壮观。

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美好时刻。

《论语》描绘: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与乎其,风乎舞蒉,咏而归。公西华的理想,就是孔子的理想。

难怪孔子说,“吾与点也”而在孔子看来,一个美好的教育理想实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自然也就建成。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当分数衡量一切,一切人性化都必将被岐害,被折断,被抹杀。

当学生在题海中挣扎,当青春为灰色所覆盖,我们的教育,还剩什么?

读后感:特色教育一直是为我们所推崇的,目前来说,只要是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东西都会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只要还是在国内,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还是要面对高考!而有一篇微信里面的文章说的好,很多富二代,官二代根本就不需要跟你玩应试教育,你没看到每年几十万的留洋大军都是那些孩子?那么留下来的,就是中产和无产阶级的孩子们了。其实我们的教育就算是精英教育,那么怎么不能就完完全全的做精英教育,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潜能,那么其他的孩子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就够了,为何要在教育中打压孩子们的天性,磨灭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教育简直让人无语。能有独立精神,独立思考的孩子越来越少,真的是好事吗?这些还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

我突然想到了围棋上的一些故事,韩国当时是围棋的盐碱地,他们的开拓者,赵南哲先生硬是用独轮车的方式,把围棋的种子播种了下来,后来的赵治勋远赴日本求学,再也不肯回来,而曹薰铉也是一样,但是不一样的是,他还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回到祖国,在与聂卫平的应氏杯大战中一战成名!而李昌镐是他最出色的弟子,而当时的围棋传授,是学徒制,李昌镐住在曹老师家里,是不用交一分钱的,完全是一种纯粹的传承,而看起来木讷的李昌镐棋艺突飞猛进,在其10多岁的时候就斩获世界冠军,后来曹李之争成了韩国国内,甚至是世界大赛的一道风景,“石佛”名号由此文明!而弟子很快就超过了师傅,曹李师徒一段时间甚至垄断了大部分的冠军,这是一种多么难得佳话,可以说曹薰铉培养的弟子也延长了他自己的围棋生命,刺激着他在50多岁的时候仍然能够战胜当时的怪才罗洗河,最终夺得世界冠军!而反观我们 聂棋圣,和马晓春老师早早就失去了胜负心,没有了围棋的活力。 而围棋大师,吴清源大师当时远赴日本求艺,最终也是在他的老师毫无保留的教授下最终,傲视群雄,创造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吴清源时代!而他所处的时代也正好历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围棋这项艺术,没有受到战争和政治的影响,后来的日本棋圣藤泽先生还多次带领日本围棋职业棋手多次访华,促进中日友谊。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的称赞!

虽然围棋到了现在,好像日本已经没落了,但是它们还是坚持的一种棋道的精神,坚持老的比赛赛制,我们也不能完全因为日本围棋水平的下降来否定一种制度和文化精神的传承。韩国在历经曹,李,李世石,之后他们的领军人物的水平也没有很稳定,而我们可以说还是占了人数的优势,举国体制的好处,可以说还是一种功利围棋吧,所以我们的成绩目前再好,我还是很保留的看待目前的围棋现状,从目前的围棋教学来看已经在偏离围棋当初的本质,太过于追求成绩和胜负了,很多培训机构都还是只是想多推出一些高段的棋手来给自己打好招牌,很多家长也是孤注一掷,走职业围棋的道路。长此以往,我仍然会为我们的国粹担忧!

当一切都成了功利性的时候,这个世界还能剩下什么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