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的故事改编终是差了那么一把劲儿 |《摩天大楼》
『文 | 拾壹啊』
一栋现代化的高层公寓,分别居住着一群小市民、中产精英、有钱人富二代,住户之间亦敌亦友,关系暧昧,表面繁花似锦井然有序,实则勾心斗角互看不惯,有钱人在大house开party,以戏弄中产和小市民为乐,但关键时刻又总要找中产精英救场,精英表面与有钱人虚与委蛇,实际性格孤僻,内心充满心理疾病,小市民工作不错,内心自卑,表面混蛋,个性耿直,善于打砸抢,请问以上描述的是网红大剧《欢乐颂》还是你森又一卖肉力作《摩天大楼》?
在豆瓣评论里看到这样的描述之后决定来写一写我对抖森这一卖肉力作的感受。
整部片子基本上就是以抖森视角把发生在一栋大楼中的人与事拍下来的全过程,然而抖森在本片中的重要职能除了卖肉和接下来他们疯狂的搞在了一起,还要撑起全片的价值取向,但并没有掩盖这部片子反乌托邦的本质。在老外的视角里,中产精英是大楼的中流砥柱,抖森扮演的医生结实、性感、高知、冷漠、腹黑,永远能在动荡中置身事外,用电影里姑娘们评价他的话说:amenity。
电影接近尾声时,该死的基本也死绝了,而你森还能白衬衫大长腿,淡定的烤了一条资本主义狗腿吃,这是一种恶毒,也是一种肯定,肯定了这个阶层生存的能力、存在的价值。
在阶级对立的冲突下,人物角色表现出强烈的“阵营”意识,这在观影时多多少少令我有点不适。也许是囿于时长有限,无法将人物角色似乎反常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铺垫解释,或者是出于其他某些考虑,我乐于接受电影的这种设定,不去细究。
除了抖森,电影中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女人。无论是上层的女人还是下层的女人,最后都活了下来,而且心态平稳。
有一个镜头,当上层的男士们商议决定如何行事然后散去之后,给几个女人无声地吸烟的特写,无疑在透露:对于男人来讲,情势已然失控,该我们女人,不得不做点什么了。这个镜头之精要,简直是哲学式的。
而最激烈的一个镜头,就是Wilder用手枪杀死了建筑师,女人们没有经过语言交流,出神式的拿起刀子聚拢到Wilder身前,一起将其刺死。这是不是明显不合理?他手里的手枪呢?他为什么不反抗?他当时爆发了怎样的心理状态?
抽象的电影无法追究它的细节是否都合于常理,女人们一起杀死Wilder,被表现为一种仪式,在这样一个仪式里,杀人的意义变了,不再含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法制意识里的“犯罪”,而是原始的“除恶”:女人们决定除掉的这个“恶”,是相对于她们接管的这个小社会的利益而言的“恶”。
70年代背景的反乌托邦电影,只不过把所有资源的基值压缩在一栋楼里,似乎同样适用现在的文明社会。所有文明高尚的人,体面的人,一旦被丢入文明的眼皮底下,也最终会成为原始丛林的殉道者。
然而每一个体面的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杀人犯,当自己的情欲被困在一个压抑的空间,无法宣泄,当这样的微妙秩序一不小心失衡,潜意识中的本质暴力便开始回归本能,回归原始。
看完,都是凉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