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真相

2017-11-15 13:44:48 一篇读罢

一篇读罢 > 书评

引言:外戚与宦官是东汉政治史上两个显著的力量,对此现象范晔在《后汉书》特别设立《皇后纪》与《宦者传》来说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也常用来解释东汉衰弱的原因,真的是这样吗?在模式化的解释中,是否包含着预设的误解?前文读史手记-刘秀:在温柔中崛起,在温柔中逝去已经说了东汉因循的原因,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踪东汉中期政治演变的线索。

外戚揽权≠外戚专权

我们先从刘秀说起,刘秀复兴汉室,主要是复兴汉武帝以来的政治和制度,所谓光武帝,即是指此。汉武帝把宰相的权力转移到内朝,到光武帝这进一步演变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同时,光武帝把宫廷的宦官全部换成阉人,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阉人。此外,由于光武帝用联姻的方式与豪族结合,东汉的皇后基本上都来自大姓豪族之家。这3点为东汉中期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提供了制度性基础。

《后汉书皇后纪》说: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一般以公元88年和帝即位为外戚专政之始,以189年董卓入京为其终点。我自己画了一个东汉皇位世系表,以下通过这个表来探索这100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的真相。

图1-东汉皇位世系表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特点:

1、东汉中期的皇帝都是章帝的子孙。

2、这些皇帝或出生于宫廷或者外立,均不是前代帝王的皇后所生。因而,与临朝皇后在亲情上隔膜,皇后更亲近自己的娘家人。

3、皇帝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或者摆脱外戚的控制,因为身处宫中,只能依靠宦官。

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问:这不是人尽皆知的废话吗?不,我想说的是如何解释这个想象:

1、外戚干政≠外戚专权≠外戚危及皇权

西汉中期以及东汉前期都有外戚干政,但由于君主能够驾驭,如汉武帝之于卫青,并没有演变为外戚专权。一般认为东汉外戚专权是从和帝开始的,我觉得窦后和邓后只能算干政,专权要从阎后开始算。外戚专权也不一定危及皇权,这一点我们从特点1—东汉中期的皇帝都是章帝的子孙中可以看出。反而还会维护皇室和王朝的延续。

2、皇帝个人的权利大小≠皇帝的制度性权力≠皇帝一定能行使好皇权处理朝政

我们说外戚或宦官专权主要是指它们行使了本该由皇帝个人行使的权力。作为制度性的皇权并没有衰落,它们的强大本身反映了制度性皇权的强盛。由于东汉中期皇帝即位年龄偏小,所以即便让他们行使皇权,也不一定能处理好朝政。在以前的儒家史观中,总把皇帝个人不能行使权力视为坏事,我们要摆脱这个思想。

3、皇帝不亲近士人≠士人的政治主张一定能处理好朝政

我们总怪皇帝不信任大臣,诸位想一想,一个小孩,是愿意跟能把自己逗乐的宦官玩,还是愿意听儒家大臣讲孔孟之道?从信任的角度看,一个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血缘亲属或者自己熟悉的人,皇帝身边最熟悉的就是宦官。再说,西汉的灭亡就是儒家士人们鼓吹的结果,东汉好不容易中兴,难道要重蹈覆辙?王莽的执政实践已经说明了儒家那套理想不能解决现实。

4、任用宦官≠朝纲紊乱≠宦官专权

宦官不一定就是坏人,虽然有生理缺陷。东汉的宦官参政从郑众开始,但是真正宦官专权确在159年之后,到189年结束。宦官由于生理缺陷,没有子嗣,但在汉顺帝时,出台了一个政策,允许他们以养子为后,并且可以世袭封爵。这就使宦官由个人性专权演变为集团性专权,危害加大了。曹操就是这个政策的受益人。

以上4点,是我对东汉中期外戚与宦官掌权的认识。东汉的外戚在大多数情况下扮演皇权的维护者形象,虽然出于个人家族的权贵利益会立小皇帝,但仍没有发展到篡位的地步。东汉的衰落主要是159-189年这30年宦官专权的时间,危害变大到骚乱天下的原因就是能够以养子世袭,最后酿成党锢之祸。下面两图是柏杨统计的东汉外戚、宦官、士大夫权力斗争表,具体事件可看此表,我不细说了。

图2-光武帝-冲帝

柏杨用人名称呼东汉皇帝,读者可用我画的表来对应。东汉外戚势力以梁氏为极盛。从外戚专权到宦官专权的转折点是桓帝即位。

图3-质帝-献帝

最后我们说一下,皇帝、外戚、宦官和士人斗争的现实基础。如图4,东汉的皇宫分为南、北两宫,,其中南宫是皇帝及群僚朝贺议政的地方。外朝由于宫墙的阻隔不能随便进出,因而无法预知宫廷情况。外戚掌权主要控制南宫的禁卫武装。军队除了南军,还有北军,君主扳倒外戚主要靠宦官联络北军。因而,在斗争中北军的动向很重要。

图4-东汉洛阳城平面图

至于宦官专权为什么导致东汉的衰亡?我们下回再讲。

附录:本文参考论文:

1、陈苏镇:论东汉外戚政治

2、李学铭:从东汉政权实质论其时帝室婚姻嗣续与外戚升降之关系

3、李学铭:东汉外戚存亡与洛阳北宫建置形势的关系

4、段鹏琦:汉魏洛阳故城

5、陈启云:关于东汉史的几个问题

6、王惟贞:东汉明章之治论析

7、许倬云:秦汉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