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该为无可避让的《大国的崩溃》买单?

2017-11-17 12:27:19 两三粒

两三粒 > 读书笔记

《到底谁该为无可避让的《大国的崩溃》买单?》by 两三粒

历史的八卦吗

结束阅读到写读记的间歇期,我已经开始了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的第一章。虽然不知道是因为译者还是作者的关系,那些文字看起来柔软以及平和,可是我却无法判断,写于十几年后的这本回忆录,又恰好是在赖莎——戈尔巴乔夫挚爱伴侣去世之后的时间节点上,戈尔巴乔夫的内心是确实任由那些让他纠结惶恐的日子随风而去了,还是依旧困囿于期间无法理解的背叛和出卖?

或者说,他自始至终都依旧无法接受,他以及他所爱的那个政体,在短短数月间经历政变、幸存,却最终难逃《大国的崩溃》这一无法避让的宿命?

其实,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之间的微妙共存,会让人忍不住联想到三十年前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彼时的苏联,牢牢盘踞着东欧的土地,继承了斯大林式铁血强硬的做派,又有着赫鲁晓夫式的霸道以及野心,它持续释放着从二战延续过来的不可一世,以掩盖着内心的空洞。而看起来似乎就是靠颜值来虏获选民支持、画出一幅战后太平盛世之大馅饼的肯尼迪,或许是因为他的犹豫,也或许是因为他的年轻,完全被赫鲁晓夫牵着鼻子走。

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谓时过境迁显然就是说的美苏两国在这么多年的冷战之后的此消彼长。大苏联立场对中亚小国和社会主义兄弟的巨额补贴,把苏联的内核彻底掏空了。而经过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即便苏联还在那里,美国的寡头大国地位也是那么显而易见。所以,不论是戈尔巴乔夫,还是波罗的海诸国,还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还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那一串,无时不刻都在关注布什的态度。

我想,戈尔巴乔夫最大的悲哀,大概在他开启苏联改革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白茫茫的结局。其实我并不是太了解所谓共产主义政权是如何把全世界无产阶级捏合在一起,以求创造一个均田免粮的美好世界。然而我只在作者的笔下看到了全世界对共产主义专政的恐慌,尽管这可能与作者的出身和价值观有莫大的关系,然而柏林墙倒塌后东西欧物质文明水平的差距,确实谁都可以看到的东西。而书中更不止一次提到苏联的某些作家,他们的作品无法在境内出版,却在境外流传。

这些被无数条条框框绑架的境况,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手中逐步的破冰。寻求民主改革,大刀阔斧的对机构进行调整,甚至他作为一个苏共领导,一个看着斯大林、赫鲁晓夫等等往事长大的戈尔巴乔夫,居然做了开放言论自由的事情。须知道,那个时候,冷战还没有结束,那个时候,很多微妙的平衡虽然摇摇欲坠但毕竟还是存在。

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的这个决定,让政治经济改革当口不可避免的市场震荡时期,民众有了以此为契机对国家机器破口大骂的机会。

而他对经济政体的改革,则引发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隐患。这个隐患,在我以为应该是从八月的政变开始——这场政变来自戈尔巴乔夫最信任的下属们。那些冗长的人名素来是我记忆功能的雷区,但是克格勃最高官员政变主谋的身份,却是无比的让人五味陈杂。当然,所有造反派都有让人咋舌的高尚理由,然而这场政变在我眼里,却是无比认同作者的观点。那是苏共中央上层分崩离析的前奏,守旧派的政治局委员们担心民主化的推进,将会颠覆现有的特权机构,随之而来的就是被剥夺特权后无能为力的自己们。

所以说,戈尔巴乔夫是多勇敢,或者说当时的他还怀有怎样乐观的自信,认为推动民主改革的自己,其实依旧拥有人民的支持,因为他正在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推动真正属于人民的新的国家。其实他也不是没有看到改革给民众生活带来的灾难,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和布什政府的谈判中一再退让,只是为了争取杯水车薪般的救济金。

或许改革浪潮中不甘心的既得利益者,内心满满的拒绝束手就擒。而克里姆林宫内外的政治新贵则有着另一番盘算,譬如曾经灰溜溜的离开政治局之后,借由八月政变杀回来的叶利钦。

很有趣的是,再次意外的看到了某个熟悉的名字:亚美尼亚。当时看《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时候,深深的对遭遇屠杀的亚美尼亚人同情不已。然而翻阅一战中东时候,当时尚属于奥斯曼土耳其的亚美尼亚聚居地背弃国家,寻求沙俄的支持,便觉得国家容不下他们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战或二战连结的那个时段,亚美尼亚成为了苏联的行省,历经多年仍然对独立念念不忘,忽然又让人五味交杂了起来。是的,一方面,从奥斯曼土耳其在一战时候亚美尼亚人背弃帝国借助沙俄势力谋求独立,到后苏联时代的民族分裂主义,对亚美尼亚人来说是艰苦卓绝的民族奋斗史。然而另一方面,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民族墙头草般两面三刀的卑劣,转念间,忽然想到这未尝不是小卒政治的悲哀,而我之所以觉得他卑劣,或许只是因为“何不食肉糜”的大国视角吧。

相比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那些共和国的情况,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显然有着更加重要的位置。他们是苏联体制里仅次于俄罗斯的大国,也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某些资源,可是又和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不像中亚诸国仰赖苏共中央的巨额援助,也有着自己处理多民族混居的因地制宜的办法。如果说叶利钦的上位伊始,还有着取戈尔巴乔夫代之拯救苏联的神奇使命,那么克拉夫丘克那些人则是从八月政变之后,就开始直面自己想要为国人争取独立的意志。

书中援引了不少专业人士对苏联解体的评论,其中不少都是归结于多民族交错和语言地缘的原因,包括苏俄互不侵犯条款的结果,以及苏联对不少地方强制占领却未能及时消化,更因为这些历史原因直接把苏联定性为共产主义帝国。我实在是不太熟悉那段历史,既不懂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也不懂戈尔巴乔夫的邦联理想。我只看到了集权中央似乎从未妥善的考虑过如何解决民族冲突,坦克吗?装甲车吗?还是引发《追风筝的人》那种悲剧的阿富汗战争?或者对匈牙利的军事干预?当苏共中央对地方的干预只剩下悲剧的时候,怎么能够指望地方相信中央的这一次改革会有好的结果呢?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等,谁会相信呢?

这大概也是戈尔巴乔夫的悲哀,他广开言路推行民主,未尝不是希望用这样革新的态度求取地方的信任,然后大家会支持他度过改革初期的阵痛,迎来美好的黎明。然而历史的痂疤漆黑坚硬,它的阴影从未从共和国领袖们的心头移开,当民主给予地方更多权力的时候,他们都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快步离开,越远越好。

或许,这并不是对戈尔巴乔夫的背叛,只是相比之下,他们更忠实于自己的意志,忠实于自己的土地,忠实于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已。

真的要批判谁对谁错吗?历史和政治还有黑白之分?现在所有的褒奖和指责,其实都是站在所谓人道主义的立场,和政治哪有关系?即便乌克兰他们对苏共的专制或特权嗤之以鼻,那又怎样?几年之后他们不是一样爆出了龌龊的丑闻,所以,呵呵,都一样。

很没劲呢!

同样没劲的还有布什的圣诞演讲,冷战中美国取得了胜利,是西方民主对共产主义帝国的胜利。原来故事是这样讲的。。。苏联解体,明明就是内部瓦解来着,坐享其成也不是这么玩的。随便吧,反正苏联也好,独联体也好,冷战也好,都成为历史名词了。甚至书里开始崭露头角的政治新贵,譬如克林顿,也都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了。既然如此,不如当做看八卦一样看那些事吧,何尝不是一种轻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