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三国:从正史到演义再到戏说
引言:当我们谈三国时,我们在谈什么?确切地说,我们在谈哪个三国?三国一词,并非我国专有,日本有三国,韩国有三国史记,在我国,则指汉末到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在我们的语境中,关于这段历史的叙述,正史与演义,戏曲与影视,常常是真假难分的。因而,本文想要煮酒论三国,论一论这几种叙述之间的恩怨情仇。
图1-煮酒论三国
一、三国的起止时间:从黄巾之乱到三家归晋
我们先把三个政权的起止时间列出来,然后来讨论三国时期的起止。
魏:公元220——265
汉:公元221——263
吴:公元229——280
从政权对峙的角度看,三国的对峙时间为220-263年,263年之后,刘备的汉(习称蜀汉)政权被曹魏所灭,此后进入魏与吴对峙,到265年司马炎代魏,变成晋与吴对峙,一直到280年平吴,天下一统。但是三国政权何以出现?还要追溯到汉末,有人以184年黄巾之乱为开始之年,有人以189年董卓入京为开始之年,争论不一。
我个人的观点:要明白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最好以184年为起点,以280年为终点。要是纯粹划分断代史,我主张以220年为起点,265年为终点。之后的历史划入晋代。
二、三国时代的主题是什么?或者说三国时代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前文读史手记-释“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兼论东汉灭亡指出东汉大一统政权衰亡的原因,即社会豪族对政府的侵蚀。在这样的背景下,哪一种力量能够重新整合社会重建大一统呢?在我看来,以刘备为代表刘姓宗室,代表了旧政权的正统力量,他没有完成光武式的中兴,有其个人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社会已经没有了人心思汉的普遍愿望。以曹操为代表的宦官后裔势力,代表了正在当权的力量,它们与社会豪族之间是打击与被打击的关系,合作只是表面,这也是曹魏被司马氏取代的原因。以孙权为代表的寒族与豪族合作的力量,代表了未来的走势,即政权江东化,此后东晋南朝走的都是孙权式的道路。也就是说,三国时代的分裂,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哪三个国来对峙,则是人谋作用下的偶然。旧时代的影响已经造成,而新时代的整合尚未到来,就是三国时代的特色,也由此开启了中国地缘政治从东西对立到南北对峙的转变。
三、三国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产生这么多英雄?
由于大一统帝国的崩溃,本来正常的选材制度中无法上升的人士通过战争激发出来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如此,因为战争需要有人出谋划策、行军布阵。这些人才哪个时代都会有,只不过在大一统帝国中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升迁,成为宰相、大臣、廉吏、清官等。汉末的战乱是三国英雄产生的土壤,然而这些英雄为人所知,还得靠《三国演义》这本书。
四、三国历史的叙述种类:
1、叙述角度:
a以曹魏为正统: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
b以蜀汉为正统:习凿齿《汉晋春秋》、朱熹《通鉴纲目》、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劳干《秦汉史》
c以孙吴为角度: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
d以重要事件为线索:张大可《三国史》、何兹全《三国史》
陈寿《三国志》由于是西晋时写的,所以表面上以曹魏为正统,实际上仍是国别史体例。而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完全视曹魏为篡逆,把刘备的蜀汉算作汉朝的延续,这便是尊刘与尊曹的正统之争,这个争论一般发生在王朝偏安时期,习凿齿是东晋人,朱熹是南宋人,而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前身则是南宋以来的话本,又处在刚从异族手里夺回政权的明代,因而尊刘,劳干是秦汉史大家,49年以后去了台湾,因而在台湾写的这本小书《秦汉史》也以刘备政权为汉朝的继续。以孙吴为正统的书较少,金文京这本《三国志的世界》是讲谈社中国史的一册,视角独特,特列出。到了现代史学的著作体系,则主要以历史事件来具体划分三国的各个阶段。
2、叙述文本:
a陈寿《三国志》。这本书没有表志,后人有很多补充。
b裴松之《三国志注》。这本书把《三国志》没有使用的其他材料,汇总罗列出来,为三国故事提供了具体、丰富的材料。
c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书在历史框架与主要事件上均按《三国志》或三国历史的实际来写,在人物和其他事件上,则取用《三国志注》的材料并加以改造,在思想上,尊刘贬曹,前面已经说了。
d毛宗岗批注《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书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雅化,同时作者也写了很多自己的心得体会。
3、产生的问题及其清理:
前面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文本以及评说、戏曲、影视作品对其的改造传播,共同造成了我们今天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主要的问题是《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真假关系。学者或以《三国志》来证《三国演义》之假,以易中天《品三国》为代表;或以《三国演义》来证《三国志》之非,具体来说就是《三国演义》通过自己的文学重构把当时的历史情境写活了,弥补了《三国志》的缺笔,以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为代表;或者不满意《三国演义》,按照《三国志》重写演义,以周大荒《反三国志演义》为代表;或者把《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读,彻底清理,以许盘清《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和《地图三国》为代表。
图2-《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
清理之后,学术研究的方向有2个:
a对《三国志》的研究进而探寻真实的三国历史。以易培基《三国志补注》和卢弼《三国志集解》为代表,最新的研究是吴金华《点校三国志》(岳麓版)和《三国志丛考》,主要补中华书包点校版的不足。
b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化价值、小说文本、叙事艺术、作者等问题的研究和批判。
我个人的观点是,虽然在学术上容易分辨出真假,但是传播上,很难改变大众的认知。应该包容地看待两种真假版本三国的流传,不应该贬低任何一方。
五、推荐书单:
1、吕思勉《三国史话》——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何兹全《三国史》
吕思勉的《三国史话》以问题为中心,谈的比较深,方诗铭的《三国人物散论》以人物为中心,谈的比较细,何兹全的《三国史》以事件为中心,大量引用原始史料,谈的比较全。
2、傅光明《纵论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熊笃《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溯源研究》以及周兆新《三国演义丛考》
《纵论三国演义》是各位专家的讲演稿,由傅光明主编出版,可以初步了解。阅读《三国演义》。最好从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开始,毛宗岗的点评能让我们理解文笔的妙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叙事技巧、思想和版本着眼。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侧重叙事,熊笃《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溯源研究》侧重思想,《三国演义丛考》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是考订版本。
此外,关于三国的专题史,可看下图中的书。
图3-三国专题史
附记:关于三国的文章,简书上写的人太多,已无剩义,各位简友的议论与叙述大体离不开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因而,本人只好从基础上作一些补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