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三国:舌尖上的诸葛,亮了刘备的帝业

2017-11-18 14:23:06 一篇读罢

一篇读罢 > 读书笔记

引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主要是人谋的结果(参看前文读史手记-三国:从正史到演义再到戏说),而最能体现人谋的人物便是诸葛亮。在诸葛亮的事迹中,奉使东吴、联合孙权是件大事,而正史没有记载其细节,却在演义中写成了舌战群儒之事。本文想通过舌战群儒这件事来分析诸葛亮获胜的原因以及他在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对刘备集团的作用。

《读史手记-三国:舌尖上的诸葛,亮了刘备的帝业》by 一篇读罢

图1-舌战群儒是刘备集团生死存亡的关键事件

从诸葛亮出山到奉使东吴,刘备集团在荆州非但没有站稳脚跟,反而在曹操集团的军事打击下节节退败。(如图2)

《读史手记-三国:舌尖上的诸葛,亮了刘备的帝业》by 一篇读罢

图2-舌战群儒之前刘备败逃的情况

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回顾这段往事时说自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见情况之艰难。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和他的部下还会向之前那样,继续跑路。逃跑,对诸葛亮来说,会使他和刘备在茅庐中商量的《隆中对》胎死腹中。因而,出使东吴,对诸葛亮来说,关乎自己自比管乐理想的能否实现,对于刘备集团则是生死存亡的选择。况且在自己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体面地、有礼有节地和孙权联合,又是一个大问题。诸葛亮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来到东吴。

《读史手记-三国:舌尖上的诸葛,亮了刘备的帝业》by 一篇读罢

图3-诸葛亮来东吴路线图

在诸葛亮抵达东吴之时,曹操的劝降书也送到了孙权的面前。(如图4)

《读史手记-三国:舌尖上的诸葛,亮了刘备的帝业》by 一篇读罢

图4-舌战群儒前东吴朝野的态度

是战是降?要做个了断。孙权不愿意投降,但谋士们却主降,而诸葛亮明显来劝战,所以,孙权的谋士们必须让诸葛亮闭嘴,然而继续劝孙权投降。而诸葛亮要说动孙权也必须先过谋士们这一关,因而,有了舌战群儒这件事。以下删减原文,并附上我自己的分析,来看诸葛亮是如何驳倒对方的?

闲言少叙,舌战群儒,正式开始

一、第一轮攻势:

张昭:“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案】:第一回合,张昭设置了一个封闭性问题,只能回答是或不是,不是就没法聊了,与事实不符。所以,诸葛亮接招,确实有这么回事。没说别的,等着张昭继续出招。

张昭:“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案】:试探结束,这才是张昭想说的话。既然你自比管乐,那么你辅助刘备,为什么丢了荆州?这个事实,你怎么解释?张昭这个发问,宽泛地谈了荆州易主的问题。我们看诸葛亮怎么回答。

孔明:“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案】:第一,“取汉上之地”就是张昭说的“席卷荆襄”,不是不能取,我的实力没问题,只是我家主公仁义,所以没有取。这句话回答了刘备为什么没有取荆州。第二,荆州投降曹操,是刘琮干的,不是我们。这句话回答了荆州归属曹操的问题。第三,“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这句话明显是反击张昭,说他是等闲之辈。一是,我们隆中对商量好了取天下的措施,不能告诉你。二是,我现在要联合你们,得跟你们老大说,你不够格。这句话把张昭逼急了,巴拉巴拉说一大堆。

张昭:“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案】:先上结论:你是言行不一的人。第一,没有管乐的本事,就别自吹。第二,刘备请你出山之前,还能纵横天下,请了你之后,大家对你期待很高。然而,事实却把脸打的生疼,自你出山之后,一败再败,还不如不请你出山。第三,我说话冲,你将就听。张昭这一系列问题,依然是说具体事实,我们从现象看,确实如此。然而,一旦诸葛亮给出令人接受的分析,他就没法继续说了。他的底牌已经露出来了。

孔明:“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尪赢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案】:开头是句诛心之言,意思是咱俩的思维不在一个量级上。这对号称东吴第一谋士的张昭来说,简直是侮辱。然后说,我给你举个例子吧:一个重症病人,我们不能用猛药治疗,需要慢慢调养。刘备寄居人下,正好那个重症病人,并不是你说的遇到我之前,生龙活虎。这句话用事实否定了张昭给刘备戴的高帽。我出山之后,辅佐他的地方,都是偏远山区,但是就凭我们这点力量,还是取得了对曹战争的局部胜利,管乐也不过如此吧。诸葛亮的回答始终在大局上,碾压张昭,在整体实力上,我们确实打不过,输了是必然的,能在必输的战争中取得战斗胜利,已属不易。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在前边的背景上已经说了,张昭是主张投降的,所以最后一句话,是在骂张昭没有主见。在张昭的提问中,为了证明诸葛亮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不惜歪曲刘备之前的事迹,这一点被诸葛亮拆穿了。第二,我们不是一定不主张投降,张昭作为东吴第一谋士,在没有探听到曹操虚实的情况下,仅凭传言就劝其主投降,就显得没有主见,缺乏谋士应有的大战略眼光,以上两点,是张昭无言以对的原因。

二、第二轮攻势:

虞翻:“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

孔明:“曹操收袁绍蚁聚之穷于夏口,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虞翻: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孔明:“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案】:虞翻第一问就输了,东吴此时对曹操的军事情况并不知晓,仅仅是传言,而诸葛亮却跟曹军刚交手,所以,凭传言之词来问诸葛亮,诸葛亮自然左右逢源。但诸葛亮的第一次回答,却让虞翻的认知错位,在虞翻的眼里,你都败成来我们这搬救兵的德行了,还嘴硬说不足惧,这不是欺人吗?而诸葛亮的回答,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给你量化一下,你就知道我为什么打不过了?我人虽少,但还敢与曹操战,输了不丢人,反而是你们,这么多兵,这么多地盘,还没交手,就要投降,这才是真正的可耻。打不过不等于惧怕,混淆了这个问题,但虞翻点出了来意,即区区求救于人,这个问题诸葛亮并没有回答。于是步骘接着问。

步骘:“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孔明:“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案】:步骘这个问题,是接着虞翻来继续问的。诸葛亮没有正面回答,他借着步骘的苏秦张仪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将自己的身份由辩士转换到豪杰,以继续表明自己不畏惧的态度,并反讥东吴谋士。

三、第三轮攻势:

薛综:“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

孔明:“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

薛综:“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孔明:“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案】:既然无法从孔明身上打击孔明,于是把话题引到曹操身上。薛综这句话问的相当奇怪,他是东吴的谋臣,却替曹操说话,在孔明眼里,曹操自然是汉贼,薛综好像故意给诸葛亮下套,就等他这句回答然后想反杀诸葛亮。但他反杀的语言漏洞很大,用天命来论证。于是被诸葛亮用道德来禁言了。当时汉朝名存实亡,薛琮说的是实,诸葛亮说的是名。诸葛亮的理想就是恢复汉朝的实,所以特别重视名。而这个名在当时又不能戳破,所以薛琮无法回答。

陆绩:“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孔明:“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案】:既然天命不行,那就血统论,这是陆绩主要观点。诸葛亮除了纠正陆绩的错误,还是用名义来回答陆绩的发问,最后用举例论证血统论的不靠谱。

四、第四轮攻势:

严酸:“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孔明:“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案】:从曹操的角度来压倒诸葛亮也失败了,于是再次转移话题,问问孔明的学问。但孔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出学问的用处。

程德枢:“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孔明:“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

【案】:既然讲学问的用处,那么程德枢就接着问孔明的真才实学是什么?于是诸葛亮引用孔子的君子儒小人儒的观点来阐发自己的看法,以表明自己的学问。

我们来从总体上分析这场辩论,因为很多人说诸葛亮在这场辩论中强词夺理,所以,要辨析一下。诸葛亮所有的言语都是有一个核心的,就是《隆中对》画定的三分战略。围绕这个核心,他要突出刘备集团的优势,一是百战不饶,二是,汉室正统。同时,也要面对刘备集团的劣势,一是总是失败,二是没有容身之处。东吴谋士们主要抓住刘备集团的劣势来攻击诸葛亮,并且通过曹操的强大来间接突出刘备的弱势。但是,这一点没有用。因为,当时的主要问题是,东吴集团如何面对曹操。即使诸葛亮不来,刘备集团消亡,东吴集团也要面对曹操的现实压力。而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选择了投降。为了证明自己投降是对的,他们不谈东吴的优势,不谈诸葛亮带来的曹军实情,而是想通过刘备的失败来证明投降曹操是对的。这场本不该发生的辩论,在一开始就输了。因为投不投降的决定权在孙权手上。作为谋士,他们不为孙权着想,而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劝孙权投降,这就在格局上失败了。诸葛亮对他们的言论不过是拆穿他们的口实罢了。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作用。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称王称霸的蓝图,刘备这个人是位平庸的君主,但他能成就帝业,是做了最正确的两件事,一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二是白帝托孤,把江山托付给诸葛亮。刘禹锡说他“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是十分准确的。除此之外,他在执行《隆中对》的时候,经常不按诸葛亮的计划行事,在荆州问题上纠缠太久,没有及时取得汉中,最后荆州也丢了。通过舌战群儒,诸葛亮有礼有节地完成了孙刘联合,暂时缓解了曹操的压力,为自己争取了生存空间。如果这次诸葛亮失败,说不定曹操就统一中国了,三国也无从谈起。

附录:本文参考论文:

1、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李严兴废与诸葛亮用人

2、张作耀:论刘备

3、傅克辉:论隆中对的成功和失误

4、张大可:论诸葛亮出师、再论诸葛亮出师

5、朱大渭:武侯春秋

6、张大可: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7、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