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现代社会必备的软实力------《沟通圣经》书评
今年读高三的女儿,性格内向,很少开口说话。与人沟通的前提首先是要开口说话,可是我女儿不喜欢说话。和她沟通起来太困难了,你问一句她答一句,有时,你问一句她也不一定会回答你。如果是是非问题,她就点头或摇头来回答,都不开口说话。我一直以为这是女儿的问题,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问题不仅仅是出在女儿身上的。我们在沟通技巧上也是存在问题的。在和女儿沟通的时候态度和方式生硬,不够亲和,总是不能准确的解读她的心理,没有同理心。而且我在用词上也可能有些武断和偏激。常常会引起她的反感,久而久之,她就不愿意和我们多说话了。因为她和我们说话不愉快。我应该早些看到这本书就好了。现在女儿的不善于沟通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我常给女儿说,你要主动和别人沟通说话,你不说话,别人怎么知道你的想法?怎么才能知道你需要什么?只有别人明白你需要什么,别人才能帮助你。我不知道我这么说,她听进去没有,听明白没有?看似简单的沟通,如果没有技巧,或者情绪不对,沟通就无效。
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与人沟通还真是很有学问的,不仅仅是听听表面的意思就行了。所以作者说听是最重要的沟通。我们在与人沟通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方的音量的大小,口音、用力程度,说话的快慢,停顿的时间长短,语调等一些辅助信息,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和你说话音量提高八度,那就是生气了。如果语速很慢,停顿的时间又长,说明对方在犹豫思考。显然嘴上说的不是心里想的,口是心非的说话也很多。这个主要就看对方如何领会了。我们在电视电影上常常会看到这种口是心非的表演,男的要求亲吻女的,女的半推半就嘴里说“不要”,如果男方体会不了女方的真意,那这戏就没有看头了。其实你要准确的听出别人话语之外的言外之意那真的是要有相当的社会阅历之后才能具备的一项技能,要在生活中实践的。看过本书之后,你就会在生活中刻意的去观察学习了。
昨天和已是公司副总的朋友一起出去。一路她边开车,边接工作电话,我听她在电话里给下属安排工作,很有条理,态度亲和,有商量,有决策。
我们又同去医院看望另一位朋友的丈夫,我们去时,朋友一家四五个人都在重症室门口守着。刚好医生从重症室出来,给她交代病人情况。大夫走了后,她通过大夫的病情分析情况,然后很有条理的给她们家人给出几点建议:
1、重症室不用家人看护,医院不让家属探视,你们应该轮流值班,这样保存精力,因为后续可能手术更需要护理强度。
2、要和主治大夫多沟通,充分了解病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如果两天后再确症不了,要考虑转院。
我听完这位副总朋友这样的建议,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沟通能力。而且和朋友家人也沟通的很好。同样在场的我却没有想到,只是站着随声附和几句,表示赞成她的建议。
我们再说说打电话这件事情,现在电话已经可以算做人体的一个“器官”了。日常生活工作中用电话沟通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我最讨厌一接电话,对方不问你好,不说有什么事情,首先问句:你在哪里呢?我在哪里管你什么事?或者问:你是谁啊?无聊的,不知道我是,谁打什么电话吗?我们打电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个细节,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嘛。
首先,打电话的语气要是微笑的,温和的,礼貌的。让对方在语调上就能听出来你是笑着的。
其次,打电话也要因人而异,分时间段。我夫君午休的时候听到电话铃声响起,那是特别的烦,有时看都不看就挂机。
第三,非常重要,需要面谈的事情,不要在电话里说。因为你预知对方此时此刻的情景,如果你打电话的时候,对方恰巧情绪极不好,那么你就撞枪口上了,本来能办成的事情都会搞砸了。
还有现在的人都很忙,打电话的时候尽量的长话短说,有事说事,简洁明了。这就是通过电话语言沟通的注意事项。
本书作者把沟通讲的很全面,现代的沟通不仅仅指的是说话,还有非语言沟通,比如书面沟通,视觉沟通。书面沟通和视觉沟通又可以细分,有很多的辅助沟通工具,书中插入了很多图表、多重曲线图、组合曲线图,直方图,当然这些图表只是起到辅助效果,不能代替文字。其实,无论哪种方式的沟通,我们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只有解决了问题才算是有效沟通,否则沟通就是没有意义的。其实沟通中最重要的情绪控制,如果你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沟通将变得无意义和无收获。
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太需要良好的沟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