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吃?还是不吃?这是很严肃的问题。
吃?不吃?
“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去做“该做的事儿”,而不被短期的诱惑所吸引。“自控力”一直是励志和成功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以前有人说,自控力就像是一种肌肉,你越练越强。
但我渐渐的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了,那些标榜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更是扯蛋。
今年每天学英语坚持了三个月,每天日更写作坚持了五个月,每天早起读书坚持了六个月,坚持最长的是跑步,但最后也放弃天天做,如果按21天的理论,坚持最短的学英语,也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但还是没有形成持之一恒的习惯。
我周围的朋友差不多也是这样,有个同事坚持戒烟一年多,最近我发现他又开始抽烟了,我问他,怎么又抽上了?他说,就这一爱好,不抽不知道去做什么。
一年的时间,他应该早就练出了非常强壮的自控力肌肉了呀?
显然他的“自控力肌肉”根本就没用上,或者说大脑根本就不会产生自控力肌肉。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如果没有大脑无法产生自控力肌肉,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正常的选择,又将如何培养好习惯呢?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实验,对人们在做出前如何选择做出了新的解释。
研究人员给每个受试者差不多100美元,让他们随便花,想买啥买啥—— 条件是,在他们浏览一个购物网站做决定的时候,要带上功能性核磁共振密切观察他们的大脑活动。
研究者很快发现,在人们决定买与不买的过程中,人脑中的两个区域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个区域是“伏隔核”,它的作用是提供愉悦感 —— 当人预期能得到回报、或者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伏隔核就会变得活跃。实验表明,当我们面对一个商品,伏隔核越活跃,我就就越有可能买这个商品。
另一个区域是“岛叶”,它的作用和伏隔核正好相反,当你预期到痛苦或者感到不愉快的时候,岛叶就会变得活跃。可想而知,岛叶越活跃,人就越不会买这个商品。
这是发现对商家销售产品提供的实用价值,此后完全有可能发明一种检测设备,在销售产品前对客户进行检测,发现他的“伏隔核”区活跃,基本就可以确认可以达成这笔生意,如果是“岛叶”区发亮,就可以选择送客了,岂不是可以少费很多口舌吗?
但现在问题来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很多时候,有些我们喜欢的商口,是界于买与不买之间的,也就是既想买,又不想买,东西是自己非常想要的东西,但买了又怕多花钱,那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总不会红灯和绿灯同时亮吧!
最终决定到底要不要买,就得看伏隔核和岛叶这两个区域,哪一个*更*活跃。
理论上,两个区域都是感情区域。根本不存在感性和理性谁战胜谁的问题。
这种最新的“模块说”说理论,大脑随时被各个模块接管,谁的声音更大谁就做主 —— 而每个模块,都是感情模块。决策,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
在赖特最新出版的《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中,举了一人例子。
胖子吃不吃巧克力?他特别喜欢吃巧克力,但他也知道巧克力含糖高,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那么当他纠结于要不要吃一块巧克力的时候,难道说“不吃”就是理性的,“吃”就是感情的吗?其实两个声音都是感情的。
一个感情是想吃巧克力。它为了说服其他感情,会列举各种*理性*的理由 —— 你一会儿不是还要工作吗?吃巧克力可以让你的精力更充沛。
但是不吃巧克力,也是一种感情,这个感情是想获得健康和长寿。这个感情也会列举*理性*理由,说巧克力吃多了身体会变胖。
也就是说,每一个感情模块都在使用理性来帮自己说话。 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
最终,吃还是不吃,就要看哪一方的理由更充分,自己想要什么结果了?
这下,你应该也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了。
目前已经有一些心理学家认同了这个说法。哈佛大学的乔舒亚·格林(Joshua Greene)教授认为,人所谓的抽象理性思维系统,是位于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 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正好和多巴胺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知道,多巴胺系统能够评价每件事情的价值有多大,提供快乐的回报。说白了,这就是说理性也是演化的产物,并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
如此说来,自控的关键就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
所以,吃?还是不吃巧克力,都是各个模块的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想要管住自己不吃巧克力,你就应该希望“不吃巧克力”这个模块的力量变强。
如何做到让“不吃巧克力”这个模块变得更强呢?
正确的做法是让“不吃巧力模块“获得满足感,比如在想吃巧克力时给自己另一种不吃后的奖励,你马上就能获得一个快乐的满足感,那么下一次争论的时候,“吃巧克力模块”的力量就会更强,别的模块就更争不过它。
在争论中取胜 —> 获得快乐奖励 —> 自身力量更强 —> 下次争论更容易取胜
快乐的感觉,正是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激励手段。而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这就是为什么短期冲动总是难以克服,一次次的满足只会让它一次比一次强,你最后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让它满足,就好像吸毒一样。
游戏就是利用这一原则设计的,当你消灭一个怪物,就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奖品,经验值也随之升高。
这也是为什么要吸引一个人去赌博,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让他赢,一次次的赢牌给他带来的刺激越来越大,他就很容易陷进去,难以自拔。
所以,培训一个好的习惯的正确方法是,在做完那件事后,立即给预奖励和满足感,如果戒掉某个不好的习惯,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正反馈。
让我们再以戒烟为例,深入说明一下如何做?
方法分四步,缩写为识别-感受-分析-分离,简称为“尸首分离”。
第一步:识别感情。当你想抽烟的时候,你要意识到,想吸烟是一个感情。
第二步:接受这个感情。不要把这个感情推开,不要对抗,要承认自己想吸烟,而且承认这是一个合理的感情。
第三步:观摩研究这个感情。从第三者的角度,分析这个感情,它的力量有多强?是我身体的哪个部分有吸烟的需求?这个感情有“颜色”吗?是什么“材质”的?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离你越远。
第四步:与这个感情分离。此时你和这个感情就分开了,这时候你已经不想吸烟了。
冥想的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方法,冥想时,我们练习任凭各种情感在眼前过但是不参与,练的就是这个功夫。
我们都知道那个非常有名的关于条件反射的巴普洛夫的实验,让狗知道铃声和食物有关的方法,在狗碰到铃声后给食喂食,反之,如果切断这个联系,就是铃起响起后,不再有食物,时间长了,狗也不会再去碰铃子了。
日常生活中,手机一响,我们就会想去打开,是同样的,很多时候,不知不觉玩手机浪费了一个小时,那他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是自己感情的奴隶。
最后套用一下原万老师的话:
想干什么就能让自己真的干什么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