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谈道德,这样更接地气

2017-11-21 10:29:20 susu_素素007

susu_素素007 > 阅读方法

“道德”一词说起来比较大,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就是我们要多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要舍己为人,要勇于奉献。总之给人的感觉就是太不接地气,好像道德是悬在高空让人仰视的,大部分人会觉得那是圣贤应该做的事,与我等普通人无关。而我们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时也很容易陷入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对学生说教,劝学生不要作恶,要多为别人着想。很显然,以现在学生的个性,这套“动之以情”的策略作用不大。直到读到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才发现原来道德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去讲。

《与学生谈道德,这样更接地气》by susu_素素007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承认人是自利的,人要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人的本性。

人要追求自利

首先我和学生解释“自利”与“自私”的区别,“自私”是指根本不考虑别人的利益,有时甚至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而“自利”是指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愿意帮助别人,个人利益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别人对自己的“观感”这项精神追求,这个利益还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观感”,不希望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帮助他人,自己做个有道德的人,本来就属于个人利益的一部分。

比如,你考试带小抄,靠抄袭(没被发现)获得了班级第一名,你父母和老师都爱你,但是你自己心里明白自己并不值得爱。父母和老师爱的是那个不靠抄袭,而是靠自己勤奋和努力获得第一的你,但那个你并不存在。你本来可以做到诚信,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你没有做。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那为什么还是有些同学去破坏班级纪律,违反校纪校规呢?很多同学并不是故意想违纪,之所以违纪是因为无知愚蠢,自己欺骗自己,误以为违纪可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获得关注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

为什么我们要讲道德选择“做个好人”呢?因为世界很大,而我们自己很渺小,意识到这一点,人就一种想要获得荣誉的愿望,如果毫无荣誉感,只顾自己,这样别人就会看不起我们,而且这样的人生好像也没啥意思。另外做一个好人,去帮助他人,能够满足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中的最高级需求。

自利就是要被爱,被爱还要值得爱

接着我又和学生谈到,自利就是渴望“被爱”,“被爱”能满足一个人的情感需求,这是人的本性。但人天生不但希望自己被爱,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值得爱的人。于聪明人而言,想要被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值得爱的人。“股神”巴菲特背后的男人叫查理.芒格,这位智者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你要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的上它”。

比如你想获得友情,期望获得朋友的爱就要多去帮助你的同学,在他遇到困难时伸手帮他一把,和他一起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反之如果你只顾自己取乐,嘲笑同学的缺点,说他的坏话,那样你就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你也不值得被同学爱。

获得被爱,名利不是个好方法,好方法是智慧和美德

接着再和学生讲我们获得被爱的方法,“被爱”的第一个方法是获得财富和名望,大家都喜欢名人和富人,明星收获粉丝的爱是最多的。但这个方法有一个缺陷,名利就像毒品一样,每次的剂量必须比上一次更大,人的野心才能获得满足,追逐名利是一个恶性循环,它并不能让人快乐。名望只是你在把自己变为更好的过程中一个副产品。

亚当.斯密说,除了热闹的富贵之外,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获得“被爱”,那就是追求智慧和美德。而选择这条路,只有少数人能欣赏你,而且这种欣赏也不像明星粉丝那么狂热,但这样不是更好吗?拥有智慧和美德,这才是真正的lovely 。

比如你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在班级或学校中拿到好的排名,确实让家长,老师和同学更喜欢你,你能获得大量的关注。但有一个弊端,你会陷入到分数和排名的恶性循环中,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交给了外在不可控的东西。但如果你选择了智慧和美德,你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你只有身边的好友能欣赏你,你没有那么多的关注和粉丝,但你会因为自己的智慧和美德所拥有的良好关系中获得更持久的快乐。

让自己“值得爱”的具体功夫

接着我给学生讲了要让自己“值得爱”的具体方法。首先,让自己值得爱最基本的功夫是做事要符合一般的社交规范,即“得体”。什么叫“得体”?就是做事最好能符合别人的社交预期,绅士社交基本要求是同步,同步才能和谐。

比如,上晚自习大家都在认真写作业,而你却和同桌讲话,破坏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学习;大家都上课认真听讲,你却趴在桌上梦游会周公;你的同学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你却交一张白纸上去;晚自习放学就寝了,大家都洗澡休息了,你却拿出手机打王者荣耀兴奋不已大喊大叫,这些都是不“得体”的表现。正确的做法就是同学们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校纪班规是怎样的你就按照要求去做。这样才符合家长,老师,同学对你的预期。

其次,就是更高的要求追求“美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谨慎:做到诚恳、老实、少说多做,不高调张扬,夸夸其谈,这样才能赢得大家对你的信任。第二,正义:不能伤害别人。不给同学穿小鞋,不要什么事都去班主任那里打小报告。第三,仁慈:要求我们主动去做一些好事去帮助别人。同学有不懂的题目向你请教,你主动帮他去解答。

最后,值得爱的最高要求就是追求智慧,改变世界。当然这里说的改变世界不是说你要想乔布斯,马云那样去做一个大人物。你把自己管好,做好自己的小事,上课认真听讲,按时交作业,自习课保持安静,清洁卫生做好,不给班级扣分,通过管好自己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你身边的同学,让整个班级的班风更好,这样你就功德无量了。

亚当.斯密说:你没必要当什么圣贤,圣贤是靠不住的,他提出了一套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好处”的道德选择,这是一套互利共赢的处事之道。这套道德理论完全是从个人的利益推导出来的,你只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好自己的小事,潜移默化之功,就能让社会真正的进步。

亚当.斯密的这套道德说法有相当严密的逻辑结构:(1)人要追求自利(2)自利,就是要被爱(3)被爱,还要值得爱(4)获得被爱,名利不是好方法(5)好方法是智慧和美德。这就像数学理论一样,从一个最简单的公理出发,推出各个结论。这就是一个理性人的道德,它自成体系。亚当.斯密的这套理论,比语录体《论语》和《孟子〉确实显得更高级一些。

《与学生谈道德,这样更接地气》by susu_素素007

《论语》通过语录方式来传道

最后我给学生做总结,道德不是圣人强加给我们的教条,道德不是满足我们情感诉求的方法,道德是我们作为一个理性人的自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