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一书里,竟藏着“无计划”“拖延症”的良方妙药

2017-11-21 11:21:08 觅羽

觅羽 > 书评

《《精进》一书里,竟藏着“无计划”“拖延症”的良方妙药》by 觅羽

“无计划”和“拖延症”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无处不在,不管是学习、上班还是过日子,每天懵懵懂懂混过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年龄在变,其他一成不变。

一、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国家领导人是五年一届?为什么新闻里总是提到第几个五年计划?五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是五年?”

“两年、三年太短了,八年、十年变数又太大,你很难看清楚。”

提出“五年论”的是一位心理学“大牛”。

二、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入“下下个阶段”。

五年,不长也不短。对于学生而言,本科四年,学医的五年,五年刚好结束校园生活,开始进入社会磨炼;对于上班族而言,三到四年开始从底层员工走上管理岗位,五年,会是职场的另一个开端;对于持家人士来说,从恋爱到结婚生子,五年,可能孩子即将进入幼儿园。

通常,想要做出一些成就,走出不一样的人生,给自己定一个长期目标,最好的期限就是五年。

这五年里,要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这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把五年作为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那在此期间,我们必然会遭遇一些磨砺,或许是要忍受几年的挫败、煎熬和孤独,又或许是别人的误解、嘲笑和攻击。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唯恐避之不及。但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种事的必要。

三、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有研究时间的心理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而“五年”恰巧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

未来的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可以说是近期未来,未来的几年则是远期未来。

以色列心理学家里伯曼和美国心理学家特普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事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也就是说,存在两种未来视角。

远期未来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制定一个“高大上”的目标,满足自己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期许,不需要去考虑一些细节和具体实施的步骤,只需要考虑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去做”,而是“怎么去做”。

面对问题时采用这两种视角各有利弊。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注重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但却忽视了目标的可行性。对于近期规划时,会偏重于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从而偏向于做可行性高、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挑战性的事。

“五年设想”的有用性就体现在,它让我们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未来,把时间拉近到眼前,使未来更鲜活生动起来,这就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

由于“五年”的时间跨度很长,我们就不会把可行性、便利性作为主要判断依据,不会因为一件事简单易实现就去做,而是从它的长期价值出发,同时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四、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用“近期未来—远期未来”的框架来分析,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不一致甚至冲突而导致的。

比如拖延症。产生拖延症的原因是“远期未来”中有一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但“近期未来”遇上了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活动,例如“要完成博士论文,拿到博士学位”,可是遇上实验结果不理想的阻碍,于是就通过看电影和打游戏这种便利的替代性活动来逃避,但是人们又习惯性去强调“远期未来”的重要意义,以致于加重了两者间的冲突,使拖延症愈演愈烈。

如何处理呢?

一来,从“远期未来”的角度,要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不要过于担忧目标没有实现该怎么办,而要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有哪些,专注于“怎样去做”。

二来,从“近期未来”的角度,采取措施,提高逃避的成本,使简单且惯性的替代性行为变复杂,比如删除电影、剪断网线、把智能机换成老人机,这样就增加了去做实验、写论文的可能性了。

除了拖延症,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都可以对照这种框架来分析和处理,比如学习一门技能、培养一种健康的习惯、专研一道难题等,我们要提醒自己,应该有意识地克服近期未来视角下“抄近路”心态,正面迎接挑战。

要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你自己清楚。如果你都不去改变你自己,试问,谁又能改变你?

“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敢于行动的人,五年后或许就是“鲤鱼跃龙门”的新气象,停滞不前的人,或许等待他的就是“作茧自缚”的结局。

好像开始有点理解,采铜为书取名“精进”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