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今天看了马尔科姆的《异类》,重新理解了一下影响成功的因素,有的观念满颠覆以前认知的。
异类——名词,一个在价值上能与其他样本显著分别开的统计观察值。简言之,就是那特别又特别的1%,文中所讨论的异类指的是大家看到的成功者,能力超群人士,比如马云、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等。
面对这些成功者,大家总是仰之,认为成功归功于个人的天赋、个人的努力、个性、心智、独特的生活方式等,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马尔科姆不断用实践的案例告诉你,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拨开层层云雾,追本溯源,看到最后显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生物学家讨论生物体时常涉及“生态学”,森林里长得最高的橡木,不仅因为有一颗最优质的种子,还因为在成长环境中没被其他大树遮挡阳光,生长的如让最肥沃,幼苗是没有被兔子啃掉,长成后没有被砍伐。但是面对成功人士,大家总会注意到杰出人士是最优质的种子,而很少想到成才的其他因素,也许哪些因素才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制度——不断积累的优势
加拿大冰球队实行精英选拔的方式,只靠自己实力去争取,哪怕你居住在最偏远的地区,如果有实力仍旧可以入选最优秀的冰球队,这样就代表选拔的公平了吗?研究获胜冰球队的名单,发现优秀的队员大多集中在1—3月出生,巧合吗?再进一步探究发现,加拿大的年龄划分在1月1日,1月1日到12月31日的孩子会分到同一组,也就是说1—3月出生的孩子会和很多比他们小的孩子争夺晋级权,而进入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几个月的年龄差距在生理成熟度上是有显著差异性的。于是在每一次竞争中,年龄大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并且获得更多的资源,而这些优势就不断累积,最终影响了一个人的成就。论天赋1-3月出生和9-12月出生的相差不多,可是在这种年龄划分的制度下,不断优势累加的情况下,就会对一个人的人生发生重要的改变。
这让我想到学校入学的年龄划分,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赶上9月入学,宁可剖宫产,选择8月底出生,这种选择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小娃来讲,一年的年龄差,生理认知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直让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弱势,那么这种累积必然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王,可能不是天生具备领导力,只是因为她是群体里年龄最大的,拥有更多生理优势,于是优势不断积累,形成了质变。
拔苗助长,少年班,都未必是好的方式,成功是看谁走得更远。
10000小时定律,刻苦练习,非凡的机遇
天才,即便是大家公认的奇才音乐神童——莫扎特,也并非真的奇才,他的最伟大的作品是在自己作曲20年后诞生的,这其中经历了大量的刻苦练习。
这个时间根本就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而不比他人优秀。一个人想要掌握复杂的技能,就必须一遍又一遍的刻苦练习,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研究者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
比尔盖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在成长的5年里,一直泡在计算机房。甲壳虫乐队会成功,离不开成名之前的汉堡之行,在酒吧每晚8小时的演奏,连续7晚,一年半时间,演出270晚。没有刻苦练习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每个成功者都一定有着非凡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比尔盖茨在那个时代刚好进到可以自由上网的大学,这个机遇是甲壳虫接到了汉堡之行的邀请。他们如此出色不是因为非凡的才能,是因为非凡的机遇。幸运的机遇,对于拿下成功者而言,并非偶然,而是一种规律。
往前推十年,中国因为房产暴富的人有多少,这是这个时代造就的,当然这里面有很多个人因素,但是即便具备再多的投资意识,没有赶上这个时代的机遇,那么都是不可能的。
书里面还谈及家境富裕和家境贫穷孩子的差别,入学之时,家境富裕的孩子是领先的,随着年级的增长,这个差距越来越大,可是学校的教育是一致的,到底什么导致了差异性的加大。分析一个学期开始的成绩和学期结束的成绩,发现贫穷家庭的孩子提高的百分比更快,而再次分析假期后的成绩,发现贫穷家的孩子成绩的增长远远低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所有的差距在于不在校的时间,富裕家庭的孩子不在校时间得到了更多的刻苦练习的机会。
家庭背景,协同培养
实践智力——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么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个人即便拥有高智商,但是如果实践智力不够,同样是无法成功的。实践智力从哪里来?
有一项对12个家庭的研究成果,大家可能会认为那应该具备12个家庭养育的方式,错了,只有两种。而这两种方式是通过阶级状况划分的,家境富裕是一种养育方式,家境贫寒的养育方式是另外一种。
家境富裕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一刻不闲着,让孩子穿梭于各种活动中,并听取老师、队友的评价。而家境贫寒的孩子生活完全没有紧张的时间安排,而是亲戚邻居家的玩耍,家境贫寒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活动是成人世界之外的,无足轻重。而富裕家庭的父母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不会硬性下达指标。他们希望孩子与之讨价还价,站在成人角度问他们问题。如果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会去责备老师,站在孩子的立场,帮助孩子争取机会。研究者把富裕家庭的养育方式称之为“协同培养”,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作为对照,家境贫寒的家庭被称为“自然成长”,只把抚养子女当做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当做孩子自己的事情。
到底这两种模式哪个更好,不是自然成长就不好,但是协作培养明显带来好处更多。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应付自如,还学会如何舒服的与成人打交道,必要时清晰地表达观点。也许真正的阶级优势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不是之前认为的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这是给我自己的启发,没有家境富裕,但是教育观念可以借鉴。
家庭的影响力——自主性、复合性、付出就有回报的理念
言传身教,家庭的影响力对一个人的成功不可忽视。自主性、复合性、付出就有回报,一份工作满足这三点就是有意义的。如果父母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未来的有些东西一定是可以预测。
文化传承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生存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传承的,而这种文化传承会反应到个体身上。
“异类”是那些获得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握住机遇的人们。这里面也有某种意义的“上天的成全”,生在正确的时代,拥有开明勤勉激励的父母,自律刻苦练习,了解拥有一项有意义工作的价值。突然想起了易晓能,成全他人之心,必将成就自己。
那些最优秀、最聪明、自学成才的“异类”,值得我们敬畏。但我们要了解,也许仅仅是社会制度的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都可能把机遇分配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取得成功,天才的花朵就会更灿烂的开放在更多的领域,世界也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