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痛苦之书——评《妻妾成群》
“颂莲们在雪地里蹑足走动,在黑屋里掩面呜咽。不能大步走路是一种痛苦,不能放声悲哭是更大的痛苦,颂莲们惧怕井台,惧怕死亡,但这恰恰是我们的广泛而深切的痛苦。”
苏童在谈自己创作妻妾成群这本小说时候说。
旧社会女人们的命运自然是悲惨,可是痛苦是不分性别的,没有人可以对抗时间。所以渐渐老去的陈佐千会害怕自己威风不再,女人们担心年老色衰,连丫鬟也担心自己地位不保,居然连溺便的草纸也吃得下去。人性的悲哀。
痛苦,惧怕死亡是人类的本质,也是动力。对死亡的恐惧让人类发明了两种盾牌:自尊和文化价值观。小说里颂莲价值观是旧式的,自尊水平其实并不高,反而自卑更多些。正因为自卑所以表现得很自尊。
小说里,颂莲本是一个有自尊的人,可是在妻妾成群的地主大院里活生生被整成了精神分裂。自尊从进门要了水洗脸,洗完脸又让使唤丫头雁儿去倒水可以看出。只是她进门的礼节都因为经济地位的卑微而被省掉了。
这一点从陈佐千五十大寿时候众人送礼的贵重轻薄可以看出,从陈佐千结婚娶妾一次次排场的降低就可以看出。而越贫穷的人自尊越稀缺,因稀缺而珍贵,因珍贵而敏感。颂莲的心自尊而敏感,对美好敏感,对死亡亦敏感。因为敏感也更痛苦。
因为对美敏感,所以能欣赏到紫藤花的美,欣赏后院孤寂的美,也因为对美的敏感所以厌恶丑恶,看不得姨太太们争风吃醋,看不得她们因为争宠而互生怨嫉并且把这种恶毒散播到无辜孩子身上。也正因为如此,因爱惜自己的羽毛,爱着自己的心,所以耻于为讨好陈佐千(我觉得这个名字是否有种谐音“作践”,是映射他对府中所有人的作威作福轻贱摧残的?只是我个人的推测)而做侮辱性的媾合之事。不过所有的自尊在她知道自己失宠,并且也发现了飞浦的真实隐秘的性取向后轰然倒塌。
她知道自己终于是彻底的孤独了,因为陈佐千年纪已大,她已经没有机会生有子嗣,唯一的精神伴侣飞浦也是再无法靠近,甚至同命相惜的梅珊也已经被投井戕害。
从自己被贴身丫鬟雁儿用小布偶诅咒(卓云的主意),到三姨太梅珊被捉投井,笑面虎卓云却是安然无恙,而宋妈这个做了一辈子奴婢也甘于做奴才的人对人性麻木不仁到了多么令人发指的地步,也许只有用笑可以来释放她那压抑的人性。
这个大家庭黑暗的一幕幕脊背发凉。也许颂莲说得对,这个院子里人像猫像狗,像鬼就是不像人。礼教,痛苦,争斗已经把人弄得人不像人, 鬼不像鬼了。
痛苦的根源来自自尊得不到任何满足,身份和地位得不到任何认同,来自深深的孤独和绝望,人啊要么在痛苦中爆发,要么在痛苦中沉沦灭亡。颂莲走的就是这样一种毁灭之路。
从她被迫辍学提前过完十九岁生日,那时她的心已经死去一部分,到最后她突然想起了自己被遗忘的生日,虽仅仅是个生日也代表了她的自暴自弃和别人的冷漠遗忘。仅仅是这一个细节,我们不难推测她的悲惨结局。
在狂歌痛饮中意乱神迷,在目睹死亡后精神错乱,在对雁儿的愧疚中一次次在潜意识里死去。但是人终究是怕死的,这是人的本能本性,就像形神璀璨的梅珊尽管意兴阑珊可是被剥掉华服投入井前时还是会挣扎,目睹了这一切的颂莲在精神上都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她发出了那惊天动地的呐喊。她似乎是疯了。被痛苦和恐惧挤压被迫发出最后的呐喊。
叔本华说,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生活在这个大院里的她们痛苦无聊,如果还对未来充满恐惧,那么只有疯癫过活或者死去了。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赴死。如果不能寻求到真正的解脱之道,那只能继续受恐惧无聊的支配。从这点上看正妻才会吃斋念佛,姨太太们才会打牌偷人,而颂莲却无枝可依,无情可寄,所以只能继续终日与无聊和恐惧为伍,所以也只能一直痛苦下去。
要摆脱痛苦其实也简单,那就是在荒地里种上庄稼,让灵魂不再长草,同时寻求更有意义的生命表达,把生之恐惧化为对永生的追求。
绘画,著文,雕塑,音乐,宗教,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我们对抗痛苦追求永生的另一种表达。
生命可朽,艺术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