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手记-打开国学经典的正确姿势附书单
引言:《三字经》一书分为教育原理、生活常识、经学撮要、史学简介、名人事例5部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两部分:一是对经学文献即国学经典的简介,可称为一部极简的目录学;二是对中国历史的撮要,可称为一部极简的中国史。关于后者,我已经写过读史手记-你不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现补写前者。愚以为治国学者,应从此入手。然便览诸家注释,皆不满意,因而自作笺注,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疏漏之处,俟方家雅正。
图1-这个姿势,帅不帅?
1、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注释】:蒙,蒙昧无知之义。训蒙此处有二指,一指对幼童的启蒙教育;一指对国学无知者的启蒙教育。愚以为后者为正解,无论何人、何时,只要其对国学不了解而欲了解,皆须由此窥门径。为什么须讲究?治学各有门径,不得其要领,终难入门。以国学言,即是:详训诂,明句读。什么是训诂?古书是用当时的语言记录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当时的语言会发生变化,后人去读前人的典籍就会发生语言文字的障碍。训诂就是要解决这一障碍。训是顺、引申的意思,诂是故、本来的意思。训诂即是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推求其本义,然后沿着词义的发展线索,找出它的引申义。文字有音形义,广义的训诂包括三者,狭义的训诂仅指对词义的解释。句读是指对古书的标点,完整的句子为句,较短的停顿为读。古书无标点,因而读古书应详细了解文字的意思,然后再用自己对文句的理解对其句读,什么时候能明白无误地标点古书,什么时候就算过了语言文字关。
【书单】:A吕思勉:章句论;B陆宗达:训诂简论;C王力:古代汉语;D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2、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注释】:学指国学。按马一浮先生之楷定,国学即六艺之学。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乐》书亡佚,剩下五种,在汉朝被立为五经博士。即后世五经之来历。初与上文蒙义同,指不懂国学之状态。小学即上文广义之训诂学,小学终,指的是过了语言文字关。至四书,是说,就可以接着读四书了。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合称。其名源于南宋朱熹,将此四种古书合在一起并做四书集注。其中《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被朱熹拿来用以构造其理学。自此之后,后人把四书视为阅读五经之阶梯。
【书单】:A刘梦溪:论国学;B马一浮:马一浮学术随笔;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注释】:论即论纂、论辑之义,语即语录,论语即经过编纂的语录。谁的语录呢?主张是孔子的语录,还有少量孔子弟子的语录。谁编撰的呢?一般认为是孔子众弟子一起编纂的。《论语》编成之后,在汉代有三个版本,即《齐论》、《鲁论》和《古论》。其中《齐论》二十二篇。《鲁论》二十篇,《古论》二十一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三个版本整理为一,号《张侯论》,即今天通行本。此本《论语》,共二十篇。按余嘉锡《古书通例》之研究,古书类似今天之丛书,其书名无特定含义,篇名亦无特定含义,《论语》多以每篇首句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又《论语》为语录体,句与句之间亦无上下文联系。
【书单】:A杨伯峻:论语译注;B李零:论语纵横读;C程树德:论语集释
4、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注释】:孟子即孟轲,战国人。《孟子》即记载孟子学说之书。按古代某子之书,多是某学派之书,既有本师所作又有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所作。《孟子》一书直到宋代才受到重视。并被宋儒尊为道统。孟子主张性善论,即所谓讲道德,说仁义。在宋儒道统之中,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子思为述圣,曾参为宗圣,颜回为复圣。因而《中庸》被认为是子思所作,《大学》被认为是曾子所作。
【书单】:A杨伯峻:孟子译注;B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
5、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注释】:《孝经》虽以经名书,其实不能和其他经书相提并论。因它讲孝道,才被历代皇帝重视,用来劝导人民作忠臣孝子。今天不必读了。
6、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注释】:此为承上启下之句。经原指布帛的经线,引申为常、本的意思。因而被尊为基本典籍、常相传授的书即是经书。那些解释经书或发挥经义的书,则称为传、记、说、解等。汉代立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到唐代,礼分为《仪礼》(即汉代所立《礼经》)、《周礼》、《礼记》,春秋分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加上诗易书,共为九经。加上《论语》、《孝经》、《尔雅》便为十二经。到宋明增加《孟子》,十三经就此定型。
7、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注释】:《易经》原名《周易》,到了汉代,《周易》既包括《易经》又包括《易传》(即十翼)。《易经》原来是一本算卦书,前面说过,传是对经的解释,由于《周易》记述的内容非常简略,所以在流传过程中增加了人们对它的解释,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都是对《易经》的解释,其中前两者不传,只有《周易》流传了下来。《周易》将《易经》哲理化,使算卦书变成了哲学书。
【书单】:A朱伯崑:易学漫步/易学哲学史;B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
8、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注释】:典谟训诰誓命都是《尚书》或称《书》的篇名,如尧典、皐陶谟、伊训、洛诰、甘誓、文侯之命。
【书单】:A顾颉刚:尚书校释译论;B刘起釪:尚书学史/尚书源流及传本
9、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注释】:《周礼》原名《周官》,记载的是一套宏大的职官体系。此书虽名《周官》,但全书没有一句一字提到它是何朝何代的官制。古代人认为《周礼》一书是周公作的,将周理解为西周。据今人研究,此书应该成书于汉初,周官一名应是周天之官的意思。因为此书分天官塚载、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天地春夏秋冬象征天地四方六合、每篇底下又下辖六十官,共三百六十官,象征周天三百六十度。
【书单】:A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B彭林:周礼主体思想
10、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注释】:汉代所立的五经中的礼经是指《仪礼》,本无仪字,至唐文宗刻九经才用仪礼之名,沿用至今。《礼记》即是对《仪礼》的解释,汉代有大戴礼记、小戴礼记等不同版本。大戴是指戴德,小戴是指戴圣,戴德是戴圣的叔叔。后来《小戴礼记》在唐朝被列为经书,《大戴礼记》被冷落。因此,十三经中的《礼记》和我们通称的《礼记》一般指《小戴礼记》。前文说过,《乐经》亡佚了,但是在《小戴礼记》中有一篇乐记。所以说是“礼乐备”。
【书单】:A凌廷堪:礼经释例;B钱玄:三礼通论;C曹元弼:礼经学
11、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注释】:风雅颂是《诗经》的篇名。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即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后来前三家不传,只剩下毛诗了。因而今天的《诗经》也较《毛诗》。汉人讲诗,用儒家思想去理解,因而认为诗经中有微言大义,有讽咏之义。今天不必这么认为了。
【书单】:A胡淼:诗经的科学解读;B余冠英:诗经选;C周振甫:诗经译注
12、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注释】:诗既亡,春秋作是孟子说的。《孟子•离娄下》载:”“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是鲁国的一本编年体史书,记载着鲁隐公至鲁哀公242年的历史。根据今人的研究,《春秋》一书经过孔子的整理。孟子说的“,诗亡然后《春秋》作”中的作是述而不作的作,不是创作的作。到了汉代,儒家学者认为这里面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包含着孔子的思想、体现着孔子对当时历史的看法,即所谓“寓褒贬,别善恶”,其实不一定。
【书单】:A赵伯雄:春秋学史;B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
13、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注释】:《公羊传》、《左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经的书,通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对《春秋》的解释主要是把《春秋》记载的简略事情详细化。《公羊传》和《谷梁传》偏重对《春秋》的笔法和思想的解释。
【书单】:A刘勋:春秋左传精读;B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14、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注释】:总结上文,古代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又叫甲乙丙丁。乙部就是史部的意思。四部之中,经是最重要的,因而古人先叙经,然后是子、史。
【书单】:A王引之:经传释词;B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C皮锡瑞:经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