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天里,两个人的朝圣
图片发自简书App
01.
时下热播的电影《七十七天》中,女主角蓝天为了拍摄冈仁波齐的星空不慎摔伤导致高位截瘫,虽然她身体残疾,但却能勇敢面对生活。
也正是她的这种乐观态度让杨柳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穿越无人区,于是开始了长达七十多天的旅行,独自一人穿越世界第三极——羌塘。
这一旅行,杨柳松一人完成的是两个人的朝圣。
影片中沙白的荒原与碧蓝的天空,看得见的震撼在眼里,看不见的震撼在心中。
1400公里,一人一车徒步穿越,荒漠,雪山,草原,牦牛,狼群……一帧又一帧的画面涌现出来:沙漠里翻身而下,卷起万千沙石,尘土飞扬,爬起身来继续前行;洪水肆意冲刷,漫过膝盖,浸湿衣袖,狼狈不堪也要抬头向前;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自行车穿过不深不浅的盐湖,向着远方的太阳骑行。
看完电影《七十七天》,脑子里不断闪现的是毛不易《消愁》里的歌词:“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
自由与死亡,两个仿佛遥不可及的词汇,与都市中的我们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其实,看着影片,我在想:生与死,孤独与自由的距离到底用什么去丈量?
02.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的朝圣》中的哈罗德,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用他颤颤巍巍的双脚,度量了87天,627英里的距离。这段距离,度量了一段遗失了20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也度量了一个普通女人,在弥留之际不普通的逝去。度量了人心,也度量了生命。
杨柳松与哈罗德两个人,都完成了一个别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旅行。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旅行,当你决定要出发时,旅行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结束。在这一过程中,也是对过往人生的一种思考,对生命的一种体验。生活中有太多的舒适安逸让我们沉迷,勇于脱离安逸,回归自然是需要勇气的。
无论是杨柳松与哈罗德,在行走的过程中,解决了三种冲突:
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杨柳松作为极地探险的爱好者,独自一人穿越无人区,历经种种险境,随时面临缺水少粮的窘境,遭遇龙卷风以及各种大型野生动物的袭击。
而一场暴雨之下的哈罗德无处躲藏。“每驶过一辆车子,雨水便溅到他的裤子上,然后顺势流入帆船鞋里。一个小时之后他的脚就全湿了……他不知道自己肚子饿不饿,也想不起自己吃过东西没有。只有右腿仍然痛着。”
二是人与人的冲突。在处理这一冲突时,影片加入了一条副线,即江一燕饰演的残障女孩蓝天这一角色。作为一个同样爱好远行的姑娘,却在一次意外中不幸下肢瘫痪,永远的失去了用双脚丈量土地的能力。
去看冈仁波齐的星空一直是她心中的向往,而与杨柳松相遇后,同样的爱好让男主人公萌生了帮助她的想法,这就让原本单一的探险角色多了一层人文情怀。
而哈罗德,途中,他遇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和对白。
他向陌生人如实的讲述自己“疯狂”的计划,有人嘲笑、怀疑,也有人赞赏他的勇气但认为无法实现;在饥饿时遇到了好心的家庭主妇为他提供了食物和水;在车站咖啡馆中遇到了银发绅士,闲聊时他坦白的讲述了每周四都乘火车去找一个幼时患过小儿麻痹的年轻小伙并做一些“事情”,他坦诚“他很喜欢他”并想为他买一双新球鞋,哈罗德惊讶于此人的勇气,当然也会联想到自己内心的懦弱和犹豫;遇到外科医生聊了奎妮的病情;在洗手间遇到了一位签售书籍的著名演员向他“坦白”自己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私生活混乱的瘾君子……
最重要的是,他又再次遇到自己的妻子,在贝里克郡的海边,哈罗德和莫琳终于开始了他们二十年后第一次谈心。莫琳决定原谅哈罗德,他们决定一起回金斯布里奇;二人想起了在舞会初次见面时的情形——好像当时哈罗德讲了一个笑话,逗着莫琳笑个不停。然后,莫琳终于开口笑了!
三是人与自我的冲突。杨柳松放弃都市生活,一人一车深入荒原感受人类极限带来的快感,为的就是追求生命的绝对自由,是想按自己的想法活着,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哈罗德在收到奎妮的告别信时,曾经百感交集,在寄信途中,过往的种种在头脑里一幕幕涌现,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是“这世上最糟糕的父亲”,“他此生什么也没有做过”,“他很失败”。
哈罗德想起了戴维被送往殡仪馆时莫琳的哭号声,想起了伴随戴维离开的三样东西:一朵红玫瑰、一个泰迪熊、一个枕头,想起了二人自那时起开始互相埋怨,慢慢的在家里“形同陌路”,直到有一天莫琳将自己的铺盖卷搬到另一个卧室。
那段时间他开始酗酒,一天在醉酒后在酒厂做了蠢事——他把老板纳比尔摆在办公桌上的玻璃小丑砸了——那可是纳比尔母亲的遗物,奎妮站出来为他背了黑锅,然后当然被老板和同事们痛骂,随即被解雇。而他却始终未就此事向奎妮致谢过。
他希望通过1000多公里的徒步跋涉去鼓励奎妮活下去,也是给自己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因为他慢慢认识到自己也能做到,他所欠缺的只不过是一点点勇气和一点点鼓励。
03.
还记得在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在哈桑受人欺负和侮辱时,他却因胆小而躲在远处,之后他不仅装作不知道,而且还为了避免内疚和自责而逼走了哈桑一家人。阿富汗被苏联入侵后,阿米尔与父亲一同流落美国,但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的行为。
阿米尔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为人豪爽、乐于助人、临危不惧、锄强扶弱……这给了阿米尔许多言传和身教。书中好朋友兼长辈拉辛汗一句话特别震撼:“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在他的鼓励下,阿米尔踏上了充满生命危险的自我救赎之路。
凡此种种都不断提醒我们,当悲剧尚未酿成时,请竭尽全力阻止它;当木已成舟时,请毫不犹豫地踏上你自己的灵魂救赎之路。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朝圣》比《七十七天》多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生命思考与人文哲理。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然而却有那么多人困顿自己的世界,无法真正迈开脚步。
旅途,不仅仅是真正地迈开脚步前进,还有,真正往自己内心深处前进,更加看清自己。
这便是自由的概念:一念起,万物骤止;一念生,前行不辍。人生的路走到哪里,怎么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短短的一生中,鼓起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就像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江一燕说的那样:来吧,说说你在生活中遭遇了怎样的挫折,所以去远方寻找答案。无论是蓝天与杨柳松,还是杨柳松与哈罗德,需要的都是一种自我寻找的旅行。
两个人的朝圣,两个人的自我救赎。
你踏上寻找自己的朝圣之旅了吗?
如果说读书、写字、画画都是一种修行,我希望自己功德圆满!每天1000,坚持365!你的关注与喜欢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无戒365挑战训练营第3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