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惊鸿一般短暂 夏花一样绚烂

2017-11-22 22:11:01 楚桥读唐诗

楚桥读唐诗 > 阅读方法

《王勃:惊鸿一般短暂  夏花一样绚烂》by 楚桥读唐诗

『  文 / 楚桥  』

- 1 -

唐咸亨年间,虢[guó]州。

是夜,月黑风高,乌鸦乱叫。

荒山,枯树,柴房。一个中年汉子,蜷缩在墙角,一脸恐惧,满眼焦虑。

“噔噔”,外面有人敲门。

汉子迅速钻进柴垛,不敢出声。

“噔噔,噔噔”,继续敲门。

汉子探出头,颤声问道:“谁?”

“是我,给你送饭来了。”外面小声回应。

这声音很熟悉。

汉子放下心来,蹑手蹑脚走到门边,轻轻拉开门闩。

屋外闪进一个年轻人。

汉子躬身行礼:“曹达再次感谢恩公收留……。”

来者连忙截住话头:“别出声,快趁热吃吧。”

语毕,便将饭菜从篮子里端出。

曹达连续几日,粒米未进,接过碗筷,大口吃将起来。

年轻人则走到墙边,眯着双眼,透过窗户,小心翼翼地对外扫描了一番。

确认安全后,他绕至曹达身后。

曹达嘴里含着饭菜,回头给了年轻人一个微笑。

他本来是个官奴,因为偷盗财物,被主人发现后,躲藏至此,幸亏年轻人收留。

此刻,他的心里,对年轻人满是感激。

突然,年轻人解下腰带,死死勒住曹达的脖子。

曹达措手不及,瞬间倒地。

年轻人继续用力。

曹达使劲挣扎,从喉咙里挤出了三个字:“为什么……”

年轻人喘着粗气:“对不起,有人发现了,你必须死!”

良久,曹达终于没了动静,全身无力,瘫倒在地。

年轻人松开双手,系好腰带,正欲离开,外面忽然火光四起,一队士兵闯进了屋里。

领头的军官举起火把,走到汉子身边,确认死亡后,便对着年轻人一声冷笑:“王勃,你好大的胆子,私藏贼人在先,杀害官奴在后,来人哪,给我带走!”

士兵蜂拥而上,将王勃五花大绑,押进了牢房。

这一年,王勃二十三岁。

- 2 -

公元650年,王勃生于绛州龙门(山西河津)。

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叔祖父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诗作《野望》,千百年来,深受好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父亲王福畴,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绝六艺以成能,间百行而为德”。

祖辈先人,“或公或侯,乃武乃文”,出生在这样的书香豪门,王勃自是天赋异禀,与众不同,“六岁善辞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在今天,这个年纪的小盆友,能背上两首古诗,会算十以内的加减乘除,家长们都会欣喜若狂,亲切地称之为小博士、小神童。

而彼时的王勃,已经与两个哥哥,并称为“王氏三株树”了。

好吧,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更神奇的还在后面。

班固编撰的《汉书》,多用古字古义,生僻晦涩,极难理解,以至于汉朝的读书人,都要借助音义注解,才能略懂一二,更别说后世之人了。

到了贞观年间,儒学大家颜师古,以毕生所学,为《汉书》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深受太宗好评,被誉为“汉书功臣”。

没想到,九岁的小王勃,读完颜大师注解的《汉书》后,竟撰写十卷《指瑕》,一口气指出了其中无数错误。

好家伙,颜大师的棺材板已经在动了。

- 3 -

公元664年,王勃十五岁。

那天,龙门县衙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朝宰相刘祥道,正和地方官员、名流乡贤,一起欣赏本地书生的才艺表演。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子们依次上场,却表现平常,千篇一律的“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让刘大人昏昏欲睡、几欲先走:“都说鲤鱼跳龙门,怎么全是河虾与泥鳅?”

县令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珠:“刘大人稍等,乡野之处,确实不比京都,但接下来的这位,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刘相爷有点不耐烦:“那还不快上。”

县令连忙转身,高呼一声:“王勃进场——”

王勃立刻从后台走出,作揖施礼后,便站到书桌前,作低头沉思状。

全场鸦雀无声,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静候佳作诞生。

王勃却并不着急,拿起墨,蘸上水,慢吞吞地磨将起来。

足足有一炷香的工夫,少年王勃,一直都在磨墨。

急得县令手足无措:“王勃,你是在熬阿香婆吗!”

王勃微微一笑,依旧沉默,又从怀中拿出一壶酒,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

然后一抹嘴,趔趔趄趄地爬上长凳,蒙头就睡,鼾声如雷。

刘大人一愣:“这是在玩行为艺术,还是在玩我呢!”

县令连忙赔笑:“相爷莫急,王勃就是这个style,马上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为了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刘大人也只能满脸无奈。

不知道过了多久,王勃终于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起身后,再次来到书桌前,左手按纸,右手提笔,龙飞凤舞,酣畅淋漓,一篇长文,片刻写成。

刘大人瞬间来了精神,上前一看,只见通篇稿纸,未改一字,细读之下,更是赞叹不已,大呼“此神童也!”

盖闻圣人以四海为家,英宰与千龄合契。用能不行而至,春霆仗天地之威;以息相吹,时雨郁山川之兆。故有元蛟晚集,凭鹤鼎而先鸣;苍兕晨惊,运龙韬而首出。并能风腾雾跃,指麾成烈士之功;蠖屈虬奔,谈笑坐群卿之右……

——《上刘右相书》

- 4 -

公元666年,唐高宗开幽素科举,年少成名的王勃,一举及第,被授职朝散郎。

适逢东都兴修乾元殿,王勃便向朝廷呈上一篇《乾元殿颂》。高宗阅后,得知乃新科进士、未及弱冠的朝廷命官所作,不禁大为叹服:“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从此,王勃名动京城,许多公子王孙,都慕名前来,争相聘请。

在熟人的引荐下,王勃最终还是进了沛王府,担任侍读兼修撰。

王勃果然不同凡响,王府上奏朝廷的文章,全都出自他一人之手,独到的见识和绝妙的文笔,总会让沛王大获赞赏。

身在王府,朋友圈非富即贵,王勃的生活中,也就少不了迎来送往。

正是在长安,王勃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许他做梦都有没想到,杜少府前脚入蜀,自己后脚就会跟上。

在唐代,斗鸡是宫廷间最常见的游戏。“上之好之,民风尤甚”。

作为高级伴读,沛王斗鸡之时,王勃必定在场,研究战术,分析战略,偶尔还要赋诗写文,疯狂打call。

这不,和英王李显(后来的唐中宗)的那场决战,王勃就写下一篇作死的檄文: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檄英王鸡文》

文章传入皇宫,高宗勃然大怒:“你这是担心后世的宫斗剧无事可写、无料可爆吗?王勃,请给我滚出京城文艺圈。”

就这样,王勃被赶出了长安。

此处顺便说一下这个沛王李贤,也是个传奇人物,他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两个弟弟也是皇帝,全家都是皇帝。

沛王在担任太子期间,曾三次监国,政绩斐然,得到高宗褒奖和群臣拥戴,如果不出意外,他很快就会即位,接受群臣朝拜。

然而,其母武后,权倾朝野,母子二人相互猜忌,产生了诸多误会。最终,太子被废,幽禁数年后,又被流放至巴州。二十九岁的李贤,离开京城之时,妻儿老小,衣不蔽体,狼狈之极。

还是新任太子李显,颇为心软,专门上书武后,恳请垂怜,才获赐些许衣物,勉强御寒。

李贤抵达巴州不久,武后便传令,逼其自尽。

二十六年后,已经是唐中宗的李显,才追加李贤司徒官爵,迎其灵柩入京,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

- 5 -

公元669年,被赶出京城的王勃,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四川漫游。

此番仕途失意,却是王勃创作诗文的最佳时机。

在蜀地,王勃偶遇卢照邻,写下了同题诗《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他俩刚离开,骆宾王就赶了过来,只可惜,“三杰”并未碰面,初唐的诗歌历史上,也就错失了一场盛宴。

旅居异地,王勃还有一首送别诗,不得不提: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

诗人落魄江湖,他乡送故交,自然做不到高远旷达,但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却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相上下。

上一页1/4尾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