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创建时】

2017-11-23 20:28:02 扎西多吉丁俊贵

扎西多吉丁俊贵 > 咨询理论

写在创建时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

成功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狠狠去做。

热情和欲望可以突破一切难关。

积极向上的人总是把困难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

一个人只有在全力以赴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写在创建时】》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它有的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机遇决定你的人生走向。错过了一次机遇,也许你会后悔一辈子!俗话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就是在提醒人们一定要好好把握机遇!由此看来,当机遇到来的时候,你绝对不能犹豫不决、推三阻四、瞻前顾后、己无主见。你必须清醒、果断、明确、不失时机地作出决定及时抓住已经到来的机遇才对!

机遇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它不外乎入学、就业、爱情、创业、经营、投资、增收、工作变动等。要把握好机遇,你必须让自己做到:

①合理的期望值

过高的期望值,会让你错过好多本来应该属于你的机遇!

②冷静的思维

头脑发热,胡思乱想,你将会看不到机遇!

③认真的态度

这里包括认真评价、评估、分析、对比。让自己既要看到机遇,又不能盲目行事看错机遇!

④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

在任何时候别人的意见只能做参考,最熟悉你的人还是你自己!

⑤果断从速决定和明确表明态度

前者是针对创业经营投资等情况,后者发生在你的真爱到来之时或上级为你安排新的工作等情况。

你如果犹豫,前者可能会在经济上失去创收或打翻身仗的机会。后者会让你放走真爱或杜绝了自己的升迁之门。把机会留给了其他捷足先登的人!

只要你能够做到以上几点,聪明的你肯定能够及时把握住那些属于你的机遇。

《【写在创建时】》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公元223年,蜀主刘备去世,临死前他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为了履行对先主的承诺,诸葛亮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地辅佐后主刘禅,事必躬亲,任劳任怨。

当时,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名叫杨颙,他看到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觉得这样太辛苦了,于是想劝他改变一下工作方法。

杨颙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级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亲自过问处理。”随后,杨颙列举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来劝导诸葛亮改变工作方法,不要管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有所分工,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着重抓国家军政大事。

诸葛亮对杨颙的劝告和关心非常感激,但他总觉得不能有负先主的嘱托,感觉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亲自处理不放心。后来杨颙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痛哭了好几天。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下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这篇文告,鼓励大家主动发表政见。他在文告中写道:“丞相府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让我知道有些事情怎么处理效果会更好。”

某制药公司曾一度经营困难,濒临倒闭。总经理提出“一切都是创意”的口号,发动全体职工献计献策,挽救公司,结果收到了无数离奇怪诞的提案。其中一条是:“最近蟑螂太多了,想想制造捕捉的器物吧!”公司就以这项提案为题,让职工分组开“创意研讨会”。一位老工人说:“过去逮苍蝇都是用捕蝇纸粘,不知此法能否粘住蟑螂?”这一构想又被提交给各小组讨论。有人提出:“蟑螂不同于苍蝇,不会从天而降被粘住脚。它能匍匐前进,被粘住的前面的两只脚会很快挣脱。倘若制成一个三角形的盒子,里面大部分地方涂上黏合剂,蟑螂在狭窄的空间挣脱了这边又粘住了那边,就能逮住它。”后来厂里就按职工的建议大批生产,产品果然好销,才卖了3个月,就净赚了27亿,一举扭亏为盈。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那么你我仍各有一个苹果;而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又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句名言揭示的就是集思广益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思想是具有差异性的,只有让大家的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才能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功!

唐太宗善于听取魏征正确的见解,他认为“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正是因为唐太宗擅于纳谏,才有开元盛世,成就唐太宗一代明君,造就了他的成功。

历史上也有固执己见的人。鸿门宴上,谋士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但是项羽没有听取谋士的建议,放过了刘邦,这也就直接导致其兵败于刘邦,乌江自刎,没有完成统一的大业。如果他当初能够纳谏,那么历史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也许项羽就可以称霸天下。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听取员工的优秀见解,使通用公司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大幅上升,通用公司的成功与斯隆的开明领导方略是分不开的。

毛主席说过“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就是一种集思广益的领导风范。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吸取他人的有益见解吧,这会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走向成功!

《【写在创建时】》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创建离不开“全力以赴”,员工表决心离不开“全力以赴”,单位应对竞争和机遇离不开“全力以赴”……

当前,“全力以赴”不仅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口号,也成为鼓舞斗志、引领前进的旗帜。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清晰地发现,不管是“质”的“全力以赴”,还是“量”的“全力以赴”,我们离“全力以赴”都相距甚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少人没有真正理解“全力以赴”,把“全力以赴”当成了口号喊。因此,要做到全力以赴,必须准确把握“全力以赴”的内涵。

首先,要弄清“全力以赴”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全力以赴”是什么?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把全部的力量都投入进去。而从内涵上去解释,起码有三个方面:

其一,“全力以赴”是一个极佳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体现在“全”上,就是全部的精力、全部的力量、全部的智慧,表现为蓬勃的朝气、成熟的心态、清醒的意识、缜密的思考和顽强的斗志,显现为一种执着的追求、一股强大的力量、一颗坚守的恒心、一番惊人的业绩;

其二,“全力以赴”是一种强烈的进取意识。

这种意识体现在“力”上,就是竭尽全力而不是半心半力,就是再接再厉而不是时有时无,就是十足给力而不是不给足力;

其三,“全力以赴”是一副奋力的拼搏形象。

这种形象体现在“赴”上,就是“赴”汤蹈火不怕,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像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一样,奋力拼搏,加油冲刺,不屈不挠,创造奇迹。

其次,要弄清“全力以赴”不等于尽力而为。有人常把“尽力而为”作为“全力以赴”来等同,完不成工作任务时常以一句“我已经尽力了”来搪塞,言下之意就是“我已经全力以赴了”。其实“尽力而为”与“全力以赴”字面上看似相近,而实际上二者的实质却截然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其一,责任不同。

尽力而为的人并未充分认清自己的责任,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全力以赴的人时时考虑到自己的责任,要的是每一次都创造人生价值,所以会认真研究,投入精力,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和挫折,最终达到成功。

其二,心态不同。

尽力而为其实是潜藏于人们身体和精神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惰性、一种原则性不强的自我谅解,一遇到困难就自我退缩,一碰到挫折就自我谅解。

全力以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是一个志在必得的信念、是一腔所向披靡的热血,不找借口、不叫苦累、不留后路,从内心深处爆发出对工作的挚爱、对事业的追求。

其三,结果不同。

尽力而为的结果往往是“二半吊子”——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坏。

全力以赴的结果是“拼出一片新天地,创出人间新奇迹”,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追求的标杆。

再次,要弄清“全力以赴”必须正确付诸实践。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问题靠实践。只有把“全力以赴”正确地投入到我们的事业中,才能真正体现“全力以赴”的内涵,实现“全力以赴”的价值,彰显“全力以赴”的功绩。

一是“全力以赴”必须不遗余力、殚精竭力。就是把全部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留、一心一意、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事业中;

二是“全力以赴”必须全心全意、不分精力。干工作、创事业,三心二意不行,分心走神也不行,必须全心全意、全身心投入,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使出浑身解数,向确定的目标冲击;

三是“全力以赴”必须奋力冲刺、创造奇迹。全力冲刺就是要像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冲刺那样,奋力向前,全力拼搏,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贡献出来,拼尽全部力气,创造惊人的奇迹和骄人的战绩。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力以赴中开拓我们的事业,发展我们的事业,创新我们的事业,壮大我们的事业。

《【写在创建时】》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许多人都曾为这样的一个问题而困惑不解:明明自己比他人更有能力,但是成就却远远落后于他人。

不要疑惑,不要抱怨,先问问自己: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

尽职尽责,就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金牌员工,无论你身居何种岗位,如果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最后就会获得成功。

那些在人生中获得成功的人,一定是在某一特定领域里进行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能处处以尽职尽现的态度工作,即使从事最平庸的工作也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员工。

摆正自己的位置和态度,忠于自己的组织,对工作尽职尽责,适时给自己充电。马上行动起来,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

《【写在创建时】》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当然也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真正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浮躁,抱怨,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一些人一辈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那些在本行业、本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乐观向上的。

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呢!”引发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量的多少,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态度。

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能否把这件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上更高的职位。

一位企业老板给另外一位公司经理发了一封电子邀请函,连发几次都被退回。公司经理问自己的秘书是怎么回事。秘书没去调查原因,只是猜测地说,可能是邮箱满了的原因。可一周过去了,经理仍然没有收到企业的邀请函。经理又问秘书,秘书的回答竟然还是邮箱满了!公司因此失去了与该企业筹备已久的合作项目。经理一气之下,辞退了秘书。

恰恰相反,还有一位秘书,她是自考本科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外贸公司的。她的意向是经理秘书。但公司却安排她做办公室文员,具体的任务就是负责收发传真、复印文件。她虽然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抱着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为她觉得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而她又是一个自考本科生。她工作非常认真,同事们交代的事情,她都能准确而及时地完成,从没有怨言。有一次,经理拿一份合同让她复印,经理说要急用叫她快点,细心的她习惯性地快速浏览了一遍合同。当经理有些不耐烦催促她时,她指着一处刚发现的错误给经理看。经理看完之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是一个数字后面多了一个零。她的更正为公司避免了几百万元的损失,很快她就被提升为经理秘书。

同样是秘书,前者被辞退,后者为被提升,是什么原因?很明显,是态度问题。前者作为秘书竟然一周都不清理邮箱,这是什么工作态度?这样的工作态度,谁当老板都受不了。后者则相反,不管工作是否理想,她都能认真对待,对自己分内的工作是如此,对分外的工作也能注意到细枝末节,为企业避免了一大笔的损失。正是这种责任心,这种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才决定了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走上更高的职位。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古语早就教导我们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吃苦,不怕劳累,只要你认真地去做了,事情总会有结果。也许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有态度不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态度。有了好的态度,对工作、对他人、对自己都会表现出热情、激情和活力;有了好的工作态度,你就不怕失败,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气馁,而是充满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定更容易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比别人更容易走向成功。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就是由好的态度一点一滴的培养而成的。

你的心有多高你就会飞多高,如果你认为你行那你就行,如果你觉得不行那你就不行,成败往往在一念之间。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对待事业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就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幸福的人总会向希望、向光明看齐,而不幸福的人总是抱怨自己比不上别人。好的态度应该是,努力的付出,努力的追求,至于结果就不要强求了,毕竟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结果。有着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容易获得幸福感。

《【写在创建时】》by 扎西多吉丁俊贵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可见很多事情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一个人态度。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可以用“自信人生二百年”的积极态度来预料成功,也可以用悲观消极的态度来断定失败,一切都在于态度而已。

当你觉得事情不可能成功,这样想的时候,那种消极的思想已经顺着你的行为表现出来,失败是注定无疑的;而当你自信满满,认为此事必胜无疑,那么你的态度已经决定了一半的成功,无论之后的事情有多么的艰难,你也会用你坚强的毅力、无畏的勇气、蓬勃的精力去战胜困难,打败一切!就如同塞缪尔说的一样:“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对待成败也如此,你认为自己可以成功,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对抗不利的一切,那么它就会成功,你认为自己可能会失败,并且以消极的态度摈弃有利的一切,那么它就会失败。所以说,态度决定成败!

有个瑞典人叫诺贝尔,他读小学的时候成绩总是排在一个叫柏济的人后面。有次柏济生了一场大病,同学恭贺诺贝尔说:“以后的第一名非你莫属了。”然后诺贝尔并没有自鸣得意,反而把自己完整的学习笔记寄给病中的柏济。到了期末,柏济还是第一名,而诺贝尔依然名列第二。长大后的诺贝尔成了著名的化学家,发明了举世闻名的火药,他死后捐出了所有的财产设立了诺贝尔奖,他的名字和事迹并没有因为他的辞世而烟消云散,反而千古流芳。而当初第一名的柏济依然是默默无名。这说明了什么?海纳百川的胸襟是一种态度,谦虚恭敬的为人处世是一种态度,志存高远的目标是一种态度,大爱无私的博爱精神是一种态度,这种种的态度决定了诺贝尔的成功,决定了诺贝尔人生的成就,决定了诺贝尔永垂不朽的声誉!正印证了:"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乏其数。杜甫之所以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的豪迈之气,是因为他有“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勇气、博爱是他的态度,最终享有“诗圣”的美名;李白之所以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之风,是因为他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情调,自信、豁达是他的态度,最终享有“诗仙”的美名;苏轼之所以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的豪情之意,是因为他有“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的超然之境,高洁、乐观是他的态度,最终享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盛名。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那我们就应该用乐观和坚强的态度享受生活带来的一切,哪怕有苦有酸;事业不可能步步高升,那我们就应该用奋斗和拼搏的态度体验每一个瞬间,哪怕有泪有汗;生命不可能永远充满阳光,那我们就应该用积极和希望的态度回味每分每秒,哪怕阴霾的日子很长很久。一味悲观的人即使是身处春天的花园,他也只看到折断的残枝;总是乐观的人即使面对断壁残垣,也会发现藏在废墟之中的生机昂然的小草。

心有多远,思想就能飞多远,成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态度决定成败,思想决定高低,只要你想你敢,你做你行动,拥有积极的态度,你将无往不利!

丁俊贵

2017年11月23日

上一页1/2尾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