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悲剧成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剧《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糅合史实和传说后重新组织剪裁的复仇故事,主要叙述了晋灵公时期屠岸贾因与赵盾文武不和而有伤赵盾之心,并用一系列奸计阴谋诛杀赵氏三百余口,只有赵盾子赵朔的遗腹子在草泽医人程婴和中大夫公孙杵臼等人的保护下得以保存性命。待孤儿长大后,程婴将实情告诉他,终于拿住屠岸贾,报得大仇。
在历史的潮流中是否真的存在“赵氏孤儿”?《左传》与《史记》等史书中都有关于赵氏一族的记载,只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赵氏孤儿》剧本的完成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史记》。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现在已经说不清了。我认为《赵氏孤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从题目中的“孤儿”来看就已经奠定了全剧悲剧的主题。从楔子中的赵家三百余口到第一折中的韩厥将军再到第二、三折中的中大夫公孙杵臼,他们或是被奸人所害,或是被无辜牵连,或是为了心中的正义而奋不顾身,不畏牺牲,死得其所,这一些都无不体现了奸臣当道,迫害忠良的社会现状。在第五折结尾处“赐孤儿改名望”、“忠义士各褒奖”看似是一个公平正义又带有喜剧性的结尾,但是这些虚名又是用什么东西换来的,这样真的值得吗?
剧本中的主要矛盾与冲突是因屠岸贾对赵盾不满而引起的一系列恩怨情仇。自古以来,国家中的文武大臣不可或缺,文武争权夺利的情况遍地都是,但也并不缺乏文武和睦的景象,为什么屠赵之间不能像廉颇和蔺相如一样和睦相处,并留下负荆请罪的历史故事?是什么造成屠岸贾和赵盾之间的一系列冲突呢?我想,应该与臣子的品格修养、处世方式和自我追求有着莫大的关系。官场的争名逐利,可能渐渐蒙蔽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迷失了自己为官的初衷。又有几人能够像廉颇和杨震一样抵制来自自身和外在的诱惑,一心只为国家谋福利,为百姓谋幸福。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人性使然,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晋灵公时期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的年代,晋国国内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风波。君主听信谗言以致奸臣当道,迫害忠良的情况时有发生,我想,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因吧。据史实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晋灵公不恪守为君之道,生活奢侈,搜刮无度,是一个昏庸无度、忠奸不分的君王。在楔子中灵公听信屠岸贾神獒能辨忠奸以及屠岸贾多次假传圣旨都体现了君王无道和权臣专政的情况。剧本中晋灵公也并没有阻止屠岸贾的各种专权行为,一味地纵容则间接地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你又忠我可也又信,你若肯舍残生,我也愿把这头来刎”,“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甘将自己亲生子,偷换他家赵氏孤”这些都表现出了提弥明、灵辄、韩厥、公孙杵臼以及程婴身上体现出来了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忠”和“义”,这种忠义固然让我们感动,可是这又伴随了多大的牺牲。正是这种义无反顾的“忠”和“义”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悲剧性的基础。不得不说《赵氏孤儿》中所歌颂与赞扬的大忠大义成就了某种程度上的大悲。
冤冤相报何时了,我认为古代人的复仇观也从某一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个方面主要体现在程婴和赵氏孤儿身上。一方面,程婴将他过继给屠岸贾,在赵氏孤儿成长的二十年中,难道他没有和屠岸贾之间有一丝的感情?他为什么可以毫不犹豫地杀了屠岸贾?一份生育之恩,一份养育之恩,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的抉择?另一方面,为什么程婴没有带着赵氏孤儿远走高飞,去过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在仇人身边忍辱偷生,待赵氏孤儿长大后雪二十年前的仇?可是,如果程婴真的带着赵氏孤儿远走高飞了,他们又可能会因辜负了韩厥等人的忠与义而显得懦弱,逃避,并且还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也许,复仇也是大势所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复仇都是必要的,不然也不会有《赵氏孤儿》这个复仇剧的诞生。
《赵氏孤儿》这个剧本已经被改编成电影或者是电视剧,甚至流传到国外,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人将《赵氏孤儿》与西方的《哈姆莱特》等悲剧做比较,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他们之间的悲剧区别。《赵氏孤儿》的悲剧更多的是表现出了扎根于人们脑海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哈姆莱特》更多的是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的人性解放的观念。它们都是基于当时国家与社会的不同背景而衍生出来的,一定程度上都能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及社会情况。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会只有一个原因。在《赵氏孤儿》中,君王与臣子之间、臣子与臣子之间、臣子与百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人情关系都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从程婴等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高度的道德与正义的化身,这正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当家仇与国恨相交叠的时候,赵氏孤儿的复仇同时也是为国家铲除了一个危害,实现了家仇与国恨并进。
《赵氏孤儿》写出了晋国赵氏的悲剧,又何尝没有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君王昏庸无度,权臣当道,陷害忠良,百姓生活困苦,在那个分崩离析的社会中,复仇所体现出来的正义与道德带给人们的究竟是什么?喜剧性的结局是否真的都是喜剧?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赵氏孤儿》从背景到故事发生再到结局,都体现了一种让人措手不及的大悲,不得不说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