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孤读的人,前路宽广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胡适说:“可以以前人经验为依托,做垫脚石,宏观传习文化,微观提供方便,以有所余力去做其他事。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尤其是分析问题与看待事物的困难”。
如今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信、知乎、微博各种经验知识嚼碎了供你吃,可谓是“满汉全席”。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自己读书?
日本作家斋藤孝在《深阅读》这本书中告诉你: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在碎片信息中获取知识,而有些反而会感到焦虑的原因吧,书读得少了,没有自我谈判能力,很容易迷失自我。
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学者。有关读书,他个人有着独到的见解,除一些他个人对于书的见解和想法的书籍外,他也出版了诸多商务、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在《深阅读》里他结合自己的读书以及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读书的本质意义。
我们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入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纯净的水。
比如我们正面对某些麻烦,工作中的也好,人际关系中的也好。如果我们眼中所见的只有麻烦,可能会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可是就算再痛苦,我们也不会比古今中外克服了众多苦难的人们更痛苦。了解这样的事实,了解人类精神的强韧,至少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拯救,同时也能激励我们克服眼前的困难。
相较而言,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
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
而这种深潜力就是《深阅读》里最想要告诉我们的理念。
我们知道需要具备深潜力,而深潜力的获得需要读书,那么怎么读书?本书给出了10个方法:
1,通过“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
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读书,我们要与伟人、贤人共享视角。比如爱因斯坦观察世界用的是“爱因斯坦转换”,梵·高用的则是“梵·高转换”。这是人的思考轴心,将内容融入自身,这样一来,就能大概预测该作者下次会使用怎样的转换。而为了确认这一点,就会想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
2,寻找自己的“f”
要想进一步巩固这个习惯,输出是最好的办法。在写作过程中,自然会想到应该着眼于原书的哪部分,这时就要求具备截取段落、改变排版、合并粘贴等编辑能力。这种操作正是自己的“f”的体现。
3,通过“师事”阅读,沉浸在“宗师”的世界里
所谓“师事”,指的是尊某人为“师”,随之学习。与其说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信息,不如说是因为尊敬其思想和人格,才持续阅读其著作。因此,也可以叫“尊敬阅读”。
4,增强亲近感的“吐槽阅读”
在这种“感情用事”的状态下阅读,大脑除了记住书中的内容,还会记住当时的情绪,所以有助于巩固记忆。也就是说,吸收率会得到提高。
5,瞬间偶遇也不错过的“一生一遇阅读”
如果偶尔遇见的某人表示某本书“很有趣”,或者偶尔看到电视节目在介绍好书,请将其视为“一种缘分”,记在心里,把书找来阅读吧。这就是“一生一遇阅读”,很多时候它都能带来值得回味的邂逅。
6,“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是“百药之长”
安定剂阅读,简单来讲,就是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读书。
兴奋剂阅读,指的是阅读像《禁闭岛》那样的书,进入异常的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
7,“标签阅读”的“品牌目标”
每个出版社都有各自的“标签”,比如××文库、××新书。把每个标签下的作品通读一遍,这就是“标签阅读”。
只要在如此丰富的变种当中找到“或许能刺激自己的求知欲”的标签即可。而眼下要做的,就是扩大阅读面,寻找这样的标签。
8,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
据点阅读就是以某本书为契机,拓宽读书的广度。比如读了这本《深阅读》你会看到里面还提到了很多经典书籍,这时你可以再去把书中提到的书看一遍。
9,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
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的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节。
10,“跳读”不为人知的优点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全力运转,使想象力变得丰富。
这10个方法只要有一个适合你并照着做,你的阅读效率便能有所提高。
本书中还告诉了你养成五个持续阅读的习惯以及阅读经典的魅力,薄薄的一本书但是里面的内涵却很厚。
不管你此刻是好心情还是坏心情,无论是顺境还是那逆境,读书都不失为一个好渠道。
就如书中所说: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面能量,使我们内心淤积的压力得以减轻,从而保持心情舒畅。
不惧孤读的人,前路宽广。读过此书的我比不读此书之前的阅读辨识广度提高了一行,这就是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读书力收获,希望这本薄薄的书,花上一小时阅读你也能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