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次阅读都成为一趟完美的旅行

2017-11-27 18:43:15 __星辰

__星辰 > 书评

如果您有幸读过[美] 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那么乍开始看到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如何去读一本书》的时候恐怕会和我有着同样的疑问。这书也是教授阅读方法的吗?它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重视目录的阅读方法有着什么样的不同呢?如果你揣着这样的想法购买了这本书,那么你恐怕要失望了,但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此,请不要因为这一点点的失望就让这本书在书架中就此沉睡,尽管您书架中从未被翻开的书可能远不止这一本。

说起弗吉尼亚·伍尔芙,请原谅我才疏学浅,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当我去搜寻关于这个人的经历的时候,真是吓了一大跳,别的不说,只一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便足可说明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有多么重要。而《如何去读一本书》正是她的阅读笔记。

不同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是,伍尔芙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阐述的是自己的阅读观在本书开篇之处,伍尔芙明确指出,即便她可以就关于“如何去读一本书”这个问题作答,那这个答案也仅仅适用于她个人,而不是每个读者。这就直接避免了“我觉得这本书这么好,你为什么不看?”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避免了“思想绑架”,而这样做的进步意义就在于,让每个读者不在囿于从其他人之处得来的看法而形成的成见,对一本书进行几乎完全主观的评价,就过往的经历看来,这种主观评价是殊为难得的。同时也明确表示了我们在给别人推荐某本书的时候最好的建议就是让人不要去听从这些建议,这样也从侧面保证了人们对于一本书的评价是未受其他人影响的且完全属于自己的主观评价。

说到这里不得不指出本书关于封面中标题的问题,原文中关于标题有如下描述:

首先,我要特别强调我这个题目末尾的问号

但封面的题目当中并未出现这个问号,因为对出版流程不太熟悉,也不是很懂这个责任范围,无法确定这是图书策划和封面设计两者之间谁的疏漏,倘若本书再版,这个地方恐怕要稍加修改

就内容而言,本书记录了伍尔芙对于阅读的看法,也在本书之中详细叙述了自己对于诸如《简·爱》和《呼啸山庄》的简析和关于蒙田或者艾略特这些著名作家的看法,字里行间展现着伍尔芙本人是如何解决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的

对于经典文学,要反复阅读。然而除此之外,要想对经典文学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我们还必须花费不短的时间去研究作者的生平。

通常普通读者在阐述对一本书的所思所想的时候,总会就其中的某一个人物,或者是某一句能击中自己内心的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其表述格式一般为:书中的某人物/某句话给我的想法是……。如果这人感触在深一些,便会结合自己的某段经历,于是其表述格式就变为我经历了……觉得书中的某人物/某句话给我的感受是……或许我们就觉得她的表达已经非常优秀了。但其实说到底还是落了俗套。

翻到本书中简析《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仔细阅读后便不难发现,作者除了针对书中的人物或某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还会结合作者的生平自行探究作者当初如此遣词造句的原因,甚至尝试着结合生平和词句的特点来窥探作者的内心活动。只这一点,便会让很多同在发表看法的人相形见绌,离我们最近的实例是六神磊磊。金庸作品的阅读者不计其数,就我所知,只有六神磊磊在阅读金庸作品的过程中杀出了一条邪路。公众号关注人数10W+(额。。。现在可能更多了吧)说明了他的名气,《六神磊磊读金庸》的畅销也从侧面说明了六神磊磊本人在阅读金庸作品的时候花了多少心力。而当你阅读伍尔芙对《简·爱》和《呼啸山庄》的简析的时候,可能你才知道自己从前的阅读方式是多么的粗浅。

讲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屑:我就是不想把一本书挖掘的那么深,我就是如此粗浅的阅读下去,毕竟千金难买我乐意。那其实也随便你。但在你和别人一起讨论某本你和别人都读过的书的时候,你的内心真的不羡慕那些能从更深层次挖掘这本书,想到很多你从未想着去想的问题的人吗?你真的不想问问自己和他的区别在哪?你真的不想知道别人为什么会对一本书有着那么深刻的认识吗?如果你不想的话,你开心就好。可是如果你想知道这些差别的原因在哪,我觉得你不如学一学伍尔芙,在阐述书中的人或者词句让你想到了什么之后,结合作者的生平去探究一下他如此写作的原因,也许同样的一本书能够带给你更深的影响。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衷心的希望你能找到一本书甚至是每一本书的正确的打开方式,让每次阅读都成为一次完美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