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促进亲密关系?

2017-11-27 21:34:08 小敏之

小敏之 > 咨询理论

《我们怎样促进亲密关系?》by 小敏之

图片来源网络

不完全平等的交换

昨天,朋友请我吃饭,我一定不会马上回请,以免让她认为:“我只是急于偿还一顿饭的社交债务。”

而是过一段时间,随意地通过不同的利益达成公平,使其让我们的关系看来更体面,并不是硬生生债务来往。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你来帮我搬家,我会邀请你留下来吃晚饭;你借我工具,我会给你一些家乡新鲜的水果;你借我笔记本,我会帮你占座位。

在这里,我们不会追求“工具对工具,聚会对聚会”,这样完全等价的交易。

这就是克拉克和米尔斯所认为的,在可能持续的长期人际关系中,人们甚至会努力避免算计交换的利益。

一来一往,最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去追究:谁欠谁的?

甚至在克拉克等人的研究可以明确得出:对于真正的友谊,人们在几乎不可能得到回报的时候也会去帮助朋友。

一起分享小秘密

199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德尼.朱垃德,把信任取代了焦虑,使我们更容易展现自己,而不需要担心失去他人  的友情或爱情的情况,归结为自我表露。

1997年,阿伦夫妇(Aron,Aron)通过友谊亲密提高的经验,进行了培养亲密关系方面的实验:

他们把一些互不相识的人,分为两两一组,让他们共处45分钟。在最初的15分钟里,交流一次低亲密的话题,比如,(“你最近一次唱歌是什么时候?”)接下来的15分钟,(“你最宝贵的记忆是什么?”)最后15分钟,就是引发更深入的想法(“你最后一次在别人面前哭泣是什么时候?自己默默哭泣呢?”)

和花45分钟讨论一般问题(你高中是什么样子?你最喜欢那个节目?)相比,前面那些经历了亲密话题升级的参与者,明显觉得自己与交谈伙伴更亲密了,研究报告还表明:“有30%的学生认为,这些交谈伙伴比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还要亲密。”

这项实验提供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自我表露可以如此轻易地帮助个体建立对他人的亲密感。

因为一次成功的自我表露,能引发表露互惠效应,不要忘记实验是逐步升级自我表露的,并非“一步到位,”否则只会让人觉得非常不靠谱的。

只有你表露一点,我再表露一点,才能真实的表现自己。

所以,在双方的“交底”过程中,也更愿意说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会用脏话来表达自己对某事某人的愤怒,以此来拉近感情。

这种敞开心扉的交谈,能体会到一种做自己的愉悦感。

主动付出,获取对方的信任

比如,前段时间我妹妹的订婚仪式。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订婚?后来看了双方的“用心良苦”,也是挺有意思的现象。

给女方置办首饰,宴请双方的亲朋好友,各种各样的红包礼仪,反正投入越多,代表“诚心”也就越大。总的来说就是:大家看在钱的面子,别轻易闹矛盾,因为花出去的钱覆水难收。

这在经济学里,称作沉没成本,即不可能收回来的成本。

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亲密关系有,在一些商业活得也很明显。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总会有不靠谱的人,不靠谱的事,那人与人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易?

越是需要信任的场合,就越会加大投入。比如最近的《猎场》,他们的公司都会努力搬进中央商务区(CBD),银行也是如此。

酒店会在生活用品印上自己的品牌,服务员统一的制服,以及令人舒适的妆容和微笑,这些主动付出,就是向顾客暗示——“我们的服务您放心。”

就如同花巨资请明星或网红代言的产品,更容易获取消费者的青睐。

如同北大研发院的薛兆丰所说:虽然都知道“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但是从博弈论角度来说,人们故意增加沉没成本,就是表达:不是我傻,我就是想让你相信我。

“自我服务偏差”  VS  “长期的公平”

弗洛伊德讲过一个经典的笑话:

一个丈夫对妻子说:“如果咱们俩其中一个先去世,我想我会搬到巴黎去住。”

这就是著名的自我服务偏差理论所说的,我们大多数时候都自我感觉良好。

这容易导致一种常见现象:占了便宜的一方很迟钝,被占便宜的一方往往表现的更加愤怒。

特别是夫妻关系中,若是有一方认为总是自己奉献更多,就很容易产生不公平感,甚至可以积累成对方对自己有亏欠,使关系更紧张。

消除这种不公平,首先要排除自己是否受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

如果真的是对方奉献没有自己那么多,就是对方对于我,对于这个家有亏欠,这样的关系违反了1978年哈特菲尔德等人提出的吸引的公平原则:

你和你的伴侣从感情所得到的应该和你们双方各自投入的成正比。

虽然在公平的长期关系中人们不会在意短期的公平,脱离公平,这样的关系就很难美满和持久。

我们都知道,亲密关系中,是要求心甘情愿的付出,甚至不求回报的,但是这种公平原则是却绝对存在的。

2007年,美国皮尤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功婚姻象征的事事物中,“忠诚”排在第一。

什么能激发忠诚?

给予反馈。

在可持续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并不会在意马上的回报,因为自我利益的牺牲,会增长彼此的信任,可以说信任是忠诚的底色,以至于我们可以无顾虑的延长积极反馈的时间。

这个反馈机制就是基于长期的公平原则,日后,它会引发我们进行适当的补偿。

戴维.迈尔斯认为这种长期的公平不仅可以解释得到/付出,也可以解释双方的资源。他们在吸引力和社会地位往往是匹配的。如果在一方面不匹配,在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不匹配,但总体上资源是平衡的。

小心把亲密关系跳到爱情,这是高难度动作

直到谈论婚姻关系,我们的主题依然是“怎样促进亲密关系”,不是“怎样产生爱情,”但是根据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1998年提出的理论——“爱情由三部分构成:亲密,激情,承诺,”所以它们会有相交的部分。

理论上,爱情不是亲密关系的全部,现实中,爱情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动物。”自古以来,论单枪匹马,人类绝对不是最强的。

一般来说,就两种人——“男人,女人”,但是可以产生密集的关系网。

Skype的总裁约什.西尔弗曼说:“在我看来,通信革命的核心毫无疑问应该是人类对互相联系的渴望。”

因为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渴望被接纳,被爱,当得到这种幸福感时,会很容易让人以为坠入爱河——这惊险的一跃,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好。最重要就是不要欺骗自己的感情,毕竟去相信谁也没见到的东西(也许叫爱情),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