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虽被秦国所灭,但其文明灭而不亡,且侵入秦帝国于无形!

2017-11-27 22:11:07 圆圆猫

圆圆猫 > 书评

《这个国家虽被秦国所灭,但其文明灭而不亡,且侵入秦帝国于无形!》by 圆圆猫

如果要问秦帝国在剪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那个国家消灭得最为轻松愉快,这个殊荣肯定是齐国当之无愧。当年最弱小的韩国在强秦的蹂躏面前尚且要拼尽全力挣扎几下,而比韩国强大得多的齐国却在秦国准备进军施暴之时就已经主动宽衣解带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写到:“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如有又问战国时期那个国家最为富裕,政治环境最为宽松,人民群众最有文化,这个殊荣还是齐国当之无愧。齐国还在姜齐时代,管仲就提出了“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治国方略,因而“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既然物质基础提上去了,齐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相应地水涨船高了。不管你是倡导法家、信奉儒家、鼓吹道家、还是要效法墨家、崇尚阴阳,齐国稷下学宫都统统欢迎。齐国欢迎各路神仙在这里百家争鸣,互相辩论,真理不辩不明嘛。如果你要敢在秦国大放厥词,到处发帖,那么你很快能亲身体验到秦律带给你酸爽滋味。既然国家倡导精神文明建设,那么齐国人民的文化水平肯定也不会低,所以司马迁评价齐国的人民是“其俗宽缓豁达,而足智,好议论”。相比秦国那些表情有些木讷,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秦国人民而言,那齐国人民的智慧和见识就犹如帝都的出租车司机一样,不论是天文地理、政治八卦,还是经济军事、历史地理,都能把你聊得怀疑人生。虽然很富裕、有文化的齐国被秦国灭了,但是齐国却灭而不亡。齐国的肉身虽被秦帝国所摧毁,但是他的灵魂却侵入了秦帝国的中枢神经,让秦帝国从此开始走上了与前六世不同的治国道路。

《这个国家虽被秦国所灭,但其文明灭而不亡,且侵入秦帝国于无形!》by 圆圆猫

山东六国灭了也就灭了,其政治文化没有在新帝国中留下太多痕迹。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的口号也就权当个谶语。唯独齐国灭而不亡,其政治文化遗产全面侵入秦帝国神经体系,对商鞅变法以来的秦法进行了全新的改造。齐国虽然在战场上败给了秦国,但却在政治文化上进行了有力地反戈一击。

阴阳五行和航海技术。齐国大师邹衍开创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大九州海洋地理学说”很快把秦始皇圈了粉。秦始皇因为信奉“阴阳五行学说”,所以开始全国尚黑,更是走上了修丹炼药之路。先不说秦始皇服用这些丹药会不会自戕身体,但因为方士问题引起的“坑儒”事件给秦帝国带来了很恶劣的政治影响。“大九州海洋地理学说”更是让秦始皇爱上了“面朝大海,寻仙问药”,齐国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让秦帝国的财政支出在航海方面“费以巨万计”。齐国的一位邹衍,在死后都能让秦始皇自戕身体、自毁政治形象、拖垮秦帝国财政,齐国文化杀人于无形矣。

儒家与博士。秦国从商鞅变法始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儒家在秦国犹如“丧家之犬”。商鞅把儒家的那一套称为“六虱”。《商君书·勒令》:“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韩非子也说:“儒以文乱法”。可见,儒生在秦国很难有立锥之地。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儒生的地位突然换了个天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史记·封禅书》记载:“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我们从这两段史料可以看出儒生居然参政了,秦始皇也要询问儒生的意见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信号。如果说启用儒生还是因为一些特殊事件,但是秦朝官方继承齐国稷下学宫的“博士制度”就是明确宣告儒生可以参政议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我们要知道儒家的发源地是齐鲁大地,最早为儒生设立博士制度的是齐国稷下学宫。一向以儒家学说为“六虱”的秦帝国居然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来了个急转弯,儒生开始登堂入室了。秦始皇接纳并吸收儒家是好是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列,但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齐国遗留下来的儒家文化对秦始皇有着难以拒绝的诱惑,对秦法有着先天的腐蚀性。

《这个国家虽被秦国所灭,但其文明灭而不亡,且侵入秦帝国于无形!》by 圆圆猫

商人。商人在秦国也不受待见,地位更是低于儒生。在秦国经商的风险很大,因为商鞅变法时规定,经商破产的要被收为官奴。自己做个生意,一不小心就会从资本家变奴隶。另外在秦国做生意不仅风险大,而且赚钱不多。因为秦国对商人征收重税,也对经商环节设置了很多繁杂的手续。既然这样,在秦国还有谁愿意去做生意?但这就是商鞅和秦国想要的效果,你就老老实实的务农和打仗,脑袋里面一定不能装着什么“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之类的毒瘤思想。但是这个情况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发生了变化,商人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大商人乌氏倮不仅可以拥有封君的地位,而且能够和其他大臣一样入宫朝见。另外一位女商人清更是厉害,秦始皇专门为她修筑女怀清台以表彰她的贞节。按理说商人在秦国应该是不入流的阶层,为何在始皇时期却同儒生一样登堂入室了?关于商人的事情还没完,《史记·货殖列传》继续写到:“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卓氏本乃赵国富豪,在赵被秦灭后被秦迁到了蜀地临邛。卓氏到了临邛后继续做冶铁的生意,而且很快又成为了拥有仆人上千的大富豪,其享受的物质生活不亚于君王。我们要知道卓氏在临邛发家之时正是秦始皇当政时期,秦国的重农抑商政策仿佛在这个时期失去了作用,商人做生意反而更加自由,地位显著提升。卓氏的富裕持续得很长久,因为司马相如娶卓文君时,还赚得嫁妆“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秦始皇既然让齐鲁之地的儒生参政议政,必然会受其经济思想的影响。齐国以商业立国,以经济称霸群雄,其之前的辉煌有可圈可点之处,其霸业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吸引着锐意进取的始皇帝。司马迁说:“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新诞生的秦帝国虽然兵威强大,但是久弥战乱的新帝国还谈不上富庶,所以齐国之商业经济治国之道乃是秦帝国走向富强的有力补充。

《这个国家虽被秦国所灭,但其文明灭而不亡,且侵入秦帝国于无形!》by 圆圆猫

法家思想再好,也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秦国之所以能从西北一隅变成一统天下的大帝国,就是因为其锐意进取,不断革新。商鞅曾说过:“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商鞅之法不是死法,而是活法,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秦法治国才能亘古长青。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已经明显感到原有旧法和国策在对应新形势和新局面有许多疲敝之处,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死守秦法,秦帝国很难长治久安。所以秦始皇除了追求仙丹妙药稍显疲政外,启用儒生和设立博士乃是给予山东六国文化以尊重和致敬,以求做到以法家为主但能兼蓄并包。抬高商人地位,放宽经商环境乃是有效弥补秦帝国之前治国的不足之处。始皇帝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统一了天下,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疆域版图,更是因为他拥有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假如始皇帝能活到昭襄王的岁数,我相信大家能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大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