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身在熔炉,选择妥协还是抗争?
最近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性侵事件的持续发酵,然而还不到一个星期,事情已经被压制下去,政府给公众共的回应是,有人恶意造谣中伤,散布谣言。我不知道这个公告是否属实,这两天我看了一部韩国相似的有关儿童性侵电影——《熔炉》
中国的电影喜欢大团圆式的结局,尤其是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的敏感的道德之线时,电影的结局一般会处理成正义得到了伸张,罪犯受到了惩罚。但韩国的这部电影却采取了大胆的结局,最大尺度的还原了事件的真相,也是最接近现实的结局。在政府面前,受害者的抗争没有结果,法律的天平倾斜了,尤其是看到人民寄希望于法律与政府时,却让他们失望了。最后,他们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是以暴力手段解决;另一条是选择继续抗争。
《熔炉》电影最后时的一句台词在我脑中反复回响,让我深有感触,“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我想这也恰是电影《熔炉》的含义所在:社会好比一口大熔炉,身在熔炉中的人,有的选择了妥协,溶于这个社会的大染缸,默认了社会的潜规则,习惯了不公平,习惯了沉默。有的人却选择了与社会进行抗争,仍在坚守自己的一份良知,他们在与这个社会的不公做斗争。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群人,我们的的社会才会让人觉得有温情在,有道义在。
一、那些奋力抗争的人们
1、看似懦弱实则不愿妥协的美术老师
影片的美术老师是最先发现慈爱聋哑学校儿童性侵事情,是他选择一路抗争,没有妥协。
其实,他自己的的情况也十分窘迫。妻子早年去世,留有一个八岁且患有哮喘病的女儿交由母亲照顾,自己的这份美术老师工作还是向聋哑学校交了一笔钱买来的。金老师本可以安安心心地教自己的美术课,这些事情他可以像保安一样当做视而不见,事发后,律师把他交给学校的“发展基金”发还给他,还奉上优厚的职业,对方拿这些条件来让他不再追究这件事情。这些条件都是金老师所需要的,对于他个人来说可谓是最大的利益。可是他坚决拒绝了。他难道没有动心过吗?在这些诱惑面前与自己的良知比较起来,他依旧选择了自己的良知。
人权组织者的一路抗争
影片还有一个重要的组织“人权组织”来协助这场官司的开展。作为人权组织者成员徐友真,自从从美术老师那里得知此事后,就一路协助为儿童性侵事件争取法律的判决。影片中最让人气愤的是徐友真拿着被性侵儿童的口述去先后去了市政厅、教育厅、警察厅。但是这些政府机构之间互相踢皮球,谁都不愿意去调查这件事情。走头无路的她,只好跑到检查厅上诉,才有了后来的打官司。
政府组织的不作为背后是利益集团的勾结,慈爱聋哑学校的校长是当地有名的社会企业家,当然政府不知道拿了多少好处,所以才一直包庇,也在最后判决了不公正的裁决。
而作为社会民间组织,人权组织者却表现了最大的热心。他们为受害儿童提供住所,为他们收集证据,为他们进行心理治疗,鼓励他们说出证词……他们一路奋战,虽然审判结果不公,但是他们依旧在抗争。
二、那些选择化为“熔炉之灰”的人们
1、别拿金钱考验穷人的善良
人们总爱说穷人质朴善良。可是在面对他们最缺的金钱时,他们的善良有时也经不起金钱的考验。影片中,民秀的奶奶对于对方提出金钱和解的要求时,她选择同意了。这也意味着不用打官司,自己孙子所受到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了。
民秀奶奶真的是这般狠心么,影片借助被告人的口说出了事实,“儿子躺在床上,半身残废,儿媳跟人跑了,两个聋哑孙子,日子只能靠救济的家庭来说,有什么比金钱还重要的呢?”不是吗?贫穷已经把这个家庭的良知湮灭,在金钱面前,孙子遭受的那些屈辱有算的了什么呢?正义的价值对于民秀的奶奶来说根本抵不上一笔金钱的分量。毕竟正义不能带个这个贫穷的家庭什么改变。和解是社会的非法律手段的解决方式,这何尝不是选择了妥协,融入了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
2、律师的“前官礼遇”习俗
什么是前官礼遇呢?在韩国前官礼遇意味着作为新任律师一定要帮报告人打赢官司。这样的一个社会潜规则的存在,也即意味无论对方犯了什么罪行,对方总能找出证据逃脱罪行。
这个社会人民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许就是法律的裁决。但是在影片中原告律师前后的变化让人发指。刚开始,原告也在奋力地协助受害儿童进行辩护,步步揭穿被告律师的狡辩。官司打到一半时,原告又找到了校长性侵儿童的监控视频,如此直接有力的证据,原告律师竟然没有提供给法官。后来,才知道原来原告律师受到了对方的贿赂,对方为其提供了升职的机会,面对这样的利益诱惑,原告律师就这样倾斜了公正的天平。最后,宣判判决时,每一个人的眼神意味深长。
从电影的结局来看,虽然法律的判决已经结束,但社会的审判远远没有结束。我相信这个社会还有那些再一路抗争不愿融为熔炉之灰的人们,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妥协才让社会才会一直进步,一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