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万卷书-点评中国今日之史学界-先秦篇

2017-12-01 17:51:02 一篇读罢

一篇读罢 > 读书笔记

引言:随着拥有旧学基础或者受旧学熏陶的老一辈学者的故去,现今占据大陆史学界主流的、拥有声望、地位的史学家,已经变为长在红旗下的人。他们的共性是基本上没有旧学基础、受新中国教育影响、经过政治运动、并在恢复高考后第一批重返校园。他们的不幸,是时代的影响;他们的幸运,是还能亲自得到老一辈学者的教诲。然而,他们的学术水平是受到时代因素影响的大,还是受到老一辈学者治学影响的大?这就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前文一个人的万卷书-中国史研究的主流与支流-先秦篇主要谈问题,本文主要谈学派。限于篇幅,很多学者没有列出,仅挑大家来说。不足之处,欢迎补充、商榷。

《一个人的万卷书-点评中国今日之史学界-先秦篇》by 一篇读罢

一个人的万卷书,一个人的取经路

0、先秦史总论:

先秦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按照生产工具,可以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按照文明程度,可以分为酋邦、早期国家、国家等阶段。按照传统史料可分为五帝时代、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等石器。按照中国常用的分期,即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我们对先秦史有3个错觉:一是感觉先秦史很短;二是感觉夏商周三代是纵向串联的三个国家,忽略其横向并存的关系。三是认为夏商周的国家形式同秦以后的王朝一样。

《一个人的万卷书-点评中国今日之史学界-先秦篇》by 一篇读罢

图1-先秦史的大致分期

1、传说时代:

自顾颉刚先生编辑《古史辨》以来,对于经书上记载的古代历史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主张将之归结为神话,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他提出了层累造成说,此后杨宽用神话分化说,进行了修正。一种是继续相信,以柳诒征为主,此派后继乏人;一种是辩证地信,即承认经书记载的古史不可信,但是又不归入神话,而是归于传说,此派以徐炳昶为代表,蒙文通先生亦可归于此派。

疑古派的继承人,可分为两类。一是大体同意顾颉刚先生对古书的怀疑态度,具体结论并不一定赞同。二是顾颉刚先生的学生及再传,以刘起釪的《古史续辨》和吴锐编辑的《古史考》为代表。(《古史考》原本想叫《古史辨》,后来由于顾颉刚先生家人反对而改名)疑古派或古史辨派,用顾先生自己的话说,它从来没有自成一派,疑古是为了寻找真相。用杨宽的话说,参与《古史辨》的学者,不仅有怀疑的文章,也有相信的文章,而每个学者的学术观点也有变化,不能一概而论。这句话很中肯,顾先生晚年从事的《尚书》研究,就是建设古史,而非破坏。

神话派的后继者,以袁珂最为杰出,写了《中国神话史》等多部书。传说派的继承者以苏秉琦先生为代表,将之引入到考古。当下最为热闹的是,信古派的沉渣泛起,此即李学勤先生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与提出的“走出疑古时代”。而泛起的缘由,则是战国秦汉简帛的出土。对于李学勤先生的新酒装就瓶,林沄先生已经有文章痛斥。除了明目张胆地提出走出疑古时代之外,另一个学术倾向亦不可轻视,此即考古与传说史料的对应关系,对于二者的关系,一派认为,考古是考古,传说是传说,以许宏为代表,另一派则认为,考古应与传说结合,以李伯谦、俞伟超为代表。我对于李学勤、李伯谦等人的观点,是持谨慎态度的,在没有明确文字出土的情况下,不宜过度推测。

《一个人的万卷书-点评中国今日之史学界-先秦篇》by 一篇读罢

图2-引自许宏博客

2、夏或二里头:

中国的考古始于殷墟的发掘。而中国的考古学界,却有南派与北派之争。南派以李济为代表,49年以后,去了台湾,此后的学术工作是整理早年的资料;北派的代表则是苏秉琦、郭宝均,49年以后,多半留在大陆,此外,李济先生的弟子,夏鼐也留在了大陆,大陆的这支考古学力量,又以北大和社科院为中心,分为两派,很多学术观点都不同。

对于石器时代,中国学者提出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便是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说,其弟子严文明修改老师的观点,提出花瓣说。而对于夏文化以及夏商分界等一系列学术难题的争论,则花费了考古学者大量的时间,而郭宝均的弟子邹衡先生的论点,则是沧海横流,方显真知本色,在夏文化的争论中,独树一帜。二里头与夏文化的关系,仍然是当下学者论战的重点,而我个人觉得有炒冷饭的嫌疑。无法在宏观理论上有所突破,却在细枝末节上喋喋不休,正是当下有些学者的写照。

3、殷商史:

殷商史研究有甲骨四堂之说,即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堂之中,以王国维、董作宾的研究为大,郭沫若先生的研究,则引入歧途,这一点在稍后的文明起源问题上会说。

王国维、董作宾先生的学术路径是以甲骨证史,董作宾先生49年到台湾后,学术受材料影响。王国维先生的弟子徐中舒,则继续了他老师的路径,而兼及文字学,但是没有摆脱老师的路径,徐中舒先生的弟子,詹子庆。赵世超以及留在四川的众多门人,都没有大的动作,能够提出新的体系的,只有,注意,我说的是只有黄奇逸,而且学说与其人,则备受冷遇。甲骨研究的另一个学术路径是讲甲骨归入文字学,此派以唐兰、于省吾为代表,继承唐兰衣钵的则是高明,王玉哲先生改为以甲骨证史。于省吾先生的弟子,多半是以文字为主,林沄则改为以甲骨证史。

继四堂之后,对于殷商研究的则是胡厚宣先生,胡先生两种路径都有,主编《甲骨文合集》,出版《甲骨文殷商史论文集》。从学术渊源上看,胡先生属于董作宾的弟子,虽然没有明说过。胡先生的弟子,最为杰出的当属,裘锡圭。王宇信和宋镇豪发扬师说较多,主编《甲骨学一百年》和多卷《商代史》。李济先生在台湾的弟子,最杰出的是张光直。张光直对于殷商史的研究,可以说是胡厚宣之后的另一位大师。胡先生虽然在甲骨的收集以及考释上的成绩非常杰出,但是他用以论说殷商史的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点在解释上是错误的。而张光直超越的地方则在于理论的突破,不单要突破马克思主义,更要突破西方的所有理论。其他,在罗王体系下的修正,即对于甲骨卜辞的分类,则属于小问题小突破。当下学者,对于朱奇逸提出的新体系,是冷落的,而他们又做不到裘锡圭先生的精深入,也没有张光直先生的视野,总的来说,令人遗憾。

补:当下大陆学术上的主要学者,大体出自金景芳、赵光贤、王玉哲、徐中舒四位先生。金景芳的弟子中,出类拔萃的,我认为是谢维扬。赵光贤的弟子—沈长云、晁福林、王和等,王和还凑合,其余均无足观。王玉哲的弟子,也就朱凤翰先生,值得一提。徐中舒的弟子,我前面提过,黄奇逸。

《一个人的万卷书-点评中国今日之史学界-先秦篇》by 一篇读罢

图3-黄奇逸:商周研究之批判

4、西周史:

西周史的研究分为,西周王朝的研究和各诸侯国的研究。在总体上提出见解的,是许倬云,华夏国家的提出,把握了西周历史的脉络。此后李峰又针对各种理论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说见西周的政体。诸侯国的研究,分为秦、晋、楚、齐、吴越等,主要是各地的学者在做,秦文化的研究在陕西,晋在山西,楚在湖北,齐在山东,吴越在江浙。说来说去,都是毛驴拉磨——走不出那个圈。

5、春秋、战国史:

春秋史研究的大家,以童书业和陈槃为代表。陈槃先生在台湾,童书业先生仅囿4位研究生,钱杭,一般。战国史研究的大家有三位,齐思和、杨宽、缪文远。齐思和先生解放后改行,挺遗憾的。杨宽的著作不必说,都是重要成果。其弟子不多,他的儿子,杨师群,倒是写了东周秦汉转型研究,但是见于他们父子的关系,很难说的上子承父业。缪文远对杨宽的著作作了补充和修正,主要是史料的研究。当下学者的研究,主要是把春秋和战国放在一块看,即东周,引入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来研究,以赵鼎新、许田波、邓曦泽为代表,这是可喜的地方,也是少数。

《一个人的万卷书-点评中国今日之史学界-先秦篇》by 一篇读罢

图4-邓曦泽:冲突与协调

6、文明研究:

对于文明的起源,郭沫若首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此后就一直在马克思主义的笼罩下,虽然苏秉琦先生提出过反对,但是没有回响。此后,直到张光直先生引入酋邦,谢维扬更是用此理论重新解释先秦历史,易建平写书反驳,但是很多学者仍然无动于衷,依然马克思主义那套。目前的进展不大,以至于很多优秀的成果得不到继承,可悲。

附录:本文部分参考论文:

1、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答刘胡两先生书、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

2、杨    宽:顾颉刚先生和《古史辨派》,收录在《先秦史十讲》

3、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

4、林   沄: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

5、苏炳琦:关于考古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6、邹   衡:我和夏商周考古学,收录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再续集》

7、李   峰:西周国家的概念性重构,收录在《西周的政体》

8、林   沄: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

9、张光直:对中国先秦史新结构的一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