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篇文章唤醒你沉睡的心灵
你不应该是沉睡的状态
今日看了两位作家的文章,都给我以深深的震撼。一是王小波,二是筱敏。王小波的《智慧和国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筱敏的《书的灰烬》《两位女性》。一个是男性的视角看世事,一个是女性的眼光品百态。
我之所以被震撼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特别有力度,语言特别犀利,批判事物毫不留情,针砭时弊不遗余力。因此我反思自己,是否太过风花雪夜了呢。文笔柔糜,矫情造作,无病呻吟,甚或侮辱了可贵的笔墨。
他们的文章中自由独立意识特别空前,也极富感染力。读后,让人血脉喷张,义愤填膺,甚至也想拿起久违的勇气来写写压抑已久的苦闷和彷徨。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写作,这才是写作的意义。
我记得筱敏在《两位女性》中提到的《阿尔及利亚晚报的女记者玛莉卡布苏毫不畏惧独裁者对她的追杀,她甚至已经做好了为自由民主和职业道德而随时献身的准备。文革年代因“反革命”“思想罪”而被残忍枪杀的李九莲到死也没有跪倒,而是被行刑者射穿了双腿才英勇倒地。
王小波的文章之前就读过部分,那时没有静下心来领教文字背后厚重的思想。此次再读深深折服他如匕首般的文字,每一笔都像火车驶来,重重的压下去,压在本来脆弱的心脏上。无论是那只不愿被别人归置生活而疯狂奔逃的猪,还是固守传统、夜郎自大、排挤外来物种的马,都扎扎实实引发我的思考。
我常常对学生讲文字是有温度的,也是有力量的。或许我没有说透这文字的温度和力量,就如同两位作家的文字,简直是力透纸背,让我能公允地正视自己的那些浅薄的文字。当然,这不是说一味地推翻自己,否定他人而只推高二者,实在是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让我震惊的文字。
这必然算作杂文的章篇,说起杂文来,鲁迅先生应该是对国人的品行和骨性做过彻头彻尾的揭露和鞭挞,但鲁迅先生比较远去,不足以引发现代人的共鸣。诚然,王小波和筱敏的文章也有其时代背景,未必能唤醒时人那沉睡的魂灵。但我想伟大的书写必有其意义所在。比如几十年后,它们又点亮了我这颗被安逸生活若束缚思想的后来人。我是否也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呢?
我特别对摆渡人有无比的感念,摆渡人将他们从河的此岸摆渡到向往的彼岸,而他们也在长年累月的摆渡中强健自己的身体,丰满自己的阅历。那么有思想的文字工作者呢,是否也应该摆渡他们。将愚昧蒙蔽的麻木灵魂从精神的边缘摆到健全的、自由的、丰盈的彼岸。
坐在讲台上,举目远眺,朦胧的轻霾仍覆盖着日野。一排排讲桌上趴着一大片为了分数和升学而累倒的学生。他们面无表情,眼神呆滞,完全没有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犹如暮鼓晨钟,木叶飘零。一个时代的风气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民族的未来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邦国的希望不应该是这样的。
愿能唤醒更多的人。
(子轩,丁酉年十月十七,小城,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