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万卷书-我需要去知乎验证自己的水平吗?
引言:最近有简友评论我的文章并建议我去知乎验证一下自己的水平。我不知它是善意的提醒还是恶意的批评?所以,想借着本文来讨论一下我写在文章里的观点到底靠不靠谱?
一个人的万卷书,一个人的取经路
11月末,我制定了本月的计划,即达到签约作者的最低标准,我还差2000多赞。第二天,也就是12月1号,简书便公布了简书签约作者申请指南。规则变为:
图1-简述签约作者新标准
这样,我便要修改自己的写作计划。在这5条新的标准中,2、3、4条,我可以做到。第5条,不是能我能掌控的。第一条,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即我需要去知乎验证自己的水平吗?
对于历史写作,要做到第一条,并不容易。历史学的著作,要做到观点独特,必须要吸收前人的学术成果,然后再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要做到文笔独到,必须吸收学术成果后,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历史过程。要做到这两点,很不容易。具体过程可分为:
1、看足够多的史料
2、掌握相关的学术成果
3、在1和2的基础上,熟悉某段历史的真相或整个中国史的真相
4、在3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历史真相。
然后,再来检讨一下我的写作。在我之前的写作中“读史手记人物篇”,是最接近这个要求的。并不是说这个系列“读史手记人物篇”达到这个要求了,而是在我现有的、发布的文章中,这个系列和这个要求距离最近。拿这个要求来看“读史手记人物篇”,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
1、我对人物的把握基本是准确的。
2、我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不够,主要是想通过人物来反映时代。
3、我的标题起的还算够通俗,封面也还可以。
4、我在内容叙述上不够通俗,还是有很多比较深的学术问题,虽然我已经尽力通俗了。
5、我在叙述时过分注重了理性的分析,情感性较少。
归结为一点:我自认已经达到整合学术成果认清历史真相的阶段。但是还没有完成通俗化的表达。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有3个:
1、由于日更的原因,我来不及把具体的细节重新构思并表达出来。
2、由于文章定位的原因,即通过人物看中国史,没有过多地强调人物细节。
3、由于长时间的学术研究熏陶,导致自己的思维偏向于理性化和学术化表达。
4、由于文章没有稿费,我自己保留了一部分。这是自己的私心。
因而,我的调整如下:
1、重新构思一个系列,争取每篇都做到令自己满意。
2、修改现有的系列,以达到标准。
3、重点写”读史书单“系列,这个目前发布的比较少。
4、看情况日更。
检验自己是否做到这些,就是简书工作人员是否邀请我。拭目以待吧。
最后来看本文的主题:我需要去知乎验证自己的水平吗?
验证我文章水平的无非是3个标准:
1、我的观点是否经得起学术推敲?
2、我的文笔是否做够吸引人?
3、我的文章结构是是否合理?
无论从这3条的哪条来看,我都无需到知乎验证自己的水平。知乎是个什么玩意?知乎上写历史的又是何方神圣?我没必要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读者要验证,要批评,要讨论,要商榷,不妨从这3条标准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