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豆瓣9.0分大卫·芬奇的经典片子为何如此吸引?竟可有414338种解读!!
直达本尊,从影片的结尾开始说起,现代都市男Jack(爱德华·诺顿饰)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他自己一个人做不到——而这个他一直想变成的更好的“自己”,就是Taylor(布拉德·皮特饰)。Taylor是一个完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洒脱形象人物,用电影台词的描述就是“I look like you wanna look, I fuck like you wanna fuck. I’m smart, capable and, most importantly, I’m free in all the ways that you are not! ” 有多少都市人会经历这样的情景:他们自言自语,一厢情愿地看着自己却又不太能接受眼前无法改变的事实。于是,内心一直在挣扎,压力无形降临,而心里想要成为的那个优秀的自己却从来未曾真正出现。
Taylor有一套在Jack看来“越来越受”的人生哲学,而这门“哲学课”的第一堂课就发生在Jack第一次主动来找Taylor——因为自己房子被炸掉了!没地方住。在酒吧碰面三扎啤酒下来,Taylor开始发话了“别想着让自己完美无缺,我们要不断进化,顺其自然就好,可别成了你自己财产的奴隶。” 但似乎这堂课Jack并没有怎么听得进去,然后喝完啤酒走出酒吧门口之后,Taylor又开始了自己BB“拜托!一起喝了三扎,你还是不敢开口!你给我打电话就是想找个地方住!(剧透:Jack的房子就是Taylor炸掉的,他当然也就知道Jack是想要找个地方住!)” Jack连忙略显尴尬地说“没有没有没有…” Taylor丝毫不肯放松,立马截住话口说“就是,什么没有!直接开口问不就行了吗?!别耍那些套话了,直接问啊老兄!莫不是让你开口很麻烦?!” 在Taylor的连续攻击之下,Jack唯有缴械投降,点头称是。
自由派毕竟是自由派,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想要做的是什么——果然,Taylor提出了一个连影迷都吃惊的想法:“我这辈子还从来没有真正地打过一场架,你呢?” Jack作为一个都市标准男,当然也是没动过拳头的,而他的回话中也毫无遗漏地展现了都市标准男的气质 “我也没有,不过没打过架是好事吧…” 没打过架是好事这样的言论在Taylor的法眼里肯定是烂透了的“那怎么是好事!架都没打过你又能对你自己了解多少呢?我可不想死的时候连个疤痕都没有!来来,趁我还有胆子挨一拳,就疯一把,放马过来!” Jack在Taylor的“胁迫”之下,唯有出手打了起来。谁知道这不打还好,一打Jack可是上瘾了——正所谓,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一阵狂风暴雨打完之后Jack问Taylor 这样做真的好吗。Taylor当然是眼也不瞥一下就说“我也不知道”。谁知Jack再补了一句“我们应该找机会再来一次……”
说来也奇怪,一场架打下来,再次回到都市写字楼里早九晚五上班的Jack对周边的事物有了全新的看法:所有的事物不再显得那么聒噪了,所有的问题似乎也都迎刃而解——打架其实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但它让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打架之前的Jack每天总是带着怒气、压力和沮丧回家,而回家之后也只能清理下房间、反复擦拭卧室里的斯堪迪卫雅家具。而且,按照自己以往的做法,在自家房子被炸之后(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是Taylor炸的…),他应该是要去找间新的公寓,又或者追着保险公司索要赔偿,并为那些被烧成碎片的心爱家具而心烦…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发生,他选择了和Taylor一起住进了待拆迁的破旧弃房里。
故事渐渐进入了中心部分——“搏击俱乐部”建立了起来——从两个人的搏击到一群人,再到限制会员加入。搏击俱乐部第一条规定:禁止谈论搏击俱乐部;第二条规定:禁止谈论搏击俱乐部——这本就是一场同自己的“较量”,无须同他人言说,也无可与他人言说。第八条,也是最后一条:如果你是第一次来,你必须打一场——任何来参与的人都不能逃避,不管是强是弱,都必须正面去面对与迎击——而这一点,也正是Taylor哲学观的核心!
紧接着进入一系列的高潮环节:首先是,Taylor在Jack的手背上撒上强碱,造成化学灼伤,且在这个时候Taylor一直不断跟Jack重复的话是:不要逃避!不要逃避!—— “好好感觉这种疼痛,不要逃避“;“直面这种疼痛,直面你被正在被灼伤的受,你没法逃避的”;“不!不要拿出濒死的心态来!”;“这是你人生中最棒的时刻,你居然还在想别的事情!”。这个时候,Jack祈求Taylor拿醋来中和撒上的强碱,但Taylor丝毫不让步 “首先,你得学着放手! 首先,你得明白,不要恐惧,明白总有一天,你是会死的”。Jack对Taylor的这番话深不以为然,以为Taylor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便狠狠的一句塞了过去“你根本不知道这究竟有多疼!” Jack话音未落,Taylor便把他的右手手背举了起来——一个仿佛魔鬼齿痕般的伤疤”血淋淋”地刻在粗狂的手背上。之后,Jack不再挣扎与逃避,任由强碱啃食......
影片继续往后,出现了这样让Jack越来越赞同Taylor哲学观的一幕:Taylor用枪指着一位心里有着兽医梦想却一直做着便利店工作而从未投身于自己梦想的中年男子,警告他:如果在接下来的六周内,他要是不努力学做兽医,他就死定了!观众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位中年男子接下来的人生——不止是六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Taylor对Jack所作的描述是这样的:明天将会是雷蒙.K.海斯尔(那位中年男子) 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天,他的早餐将会比你我吃过的任何一餐都还要美味!—— “不要害怕,不要分神,琐事自然就到了视线之外”,这是Jack在这一幕之后对泰勒哲学观所作的总结。
故事发展到这里,Taylor的疯狂举动并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自己制造车祸——车里满载搏击俱乐部的成员,当然Jack也在里面。在狂风暴雨的的雨夜,当汽车在马路上没有任何目标地只顾前行之时,Taylor问车上的各位“伙计们,你们死前想做什么?”其他人纷纷表示不知道,Jack给出的回答也如是“我不知道,什么都不想。” Taylor继续追问“如果马上就要死了,你会怎么评价自己的一生?” “我不知道,我觉得我自己活得烂透了!你就是想听我说这个吗?!你满意了吧” Jack十分愤懑与无奈地回答,然而Taylor认为这并不够好,于是放开了握在方向盘上的双手。这时的Jack可就成了热锅里的蚂蚁,连忙扑过去扶住方向盘并劝说Taylor好好开车。Taylor恶狠狠却又带着无限洒脱的语气喷了Jack一句“瞧瞧你!真特么可悲!”, 然后继续补充说“不然你以为我为什么要炸了你的公寓!(好吧,炸了人家公寓还这么大声说话的人还是第一次见…)别总想掌握一切!放手吧!放手!”Jack放手了,结果,当然是车祸发生了——人仰马翻。这时,车子里传出Jack的声音”我还没出过车祸。” Taylor则是自顾自嗨 “爽爆了!” Jack接着感慨“咱们也终于作死了一把!”
从故事最开始的“别想着让自己完美无缺,我们要不断进化,顺其自然就好”,到反复强调的“不要逃避!不要逃避!”,然后到高潮这里的“别总想掌握一切!放手!” Taylor的哲学观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要接纳自己,要接受现实,然后放开双手,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中去。
影片接着到了结尾,也就是本篇的开始,在yuJack的一路追寻下,Taylor揭露了事情的真相:Taylor就是Jack,就是Jack一直想成为的那个更好的”自己“!
关于这部影片,豆瓣里有着414338种解析角度,这里只取眼睛所直接看到的最上层——对于一个电影爱好者,若不是精神学科的学家或专业的影视从业者,一部片子在满足了视觉享受与思想思考之余,还能对实际生活有一点点正向的影响那也就足够了:都市生活有很多无形的压力,让都市人处于各种亚健康状态,或是焦虑,或是失眠,亦或是抑郁与精神分裂。这份无形的压力从哪里来甚至都无从得知,很多时候只能以“没办法”或者“身不由己”作为解释,亦或是像Jack一样,习惯性地去回避——习惯到连自己也不知道这是在回避,且以为是自然,或理所当然。
正如Taylor所言,一切都应当从接纳开始,从放手开始,从不完美开始——从源头上去接纳自己,去拥抱压力,而不是一味逃避。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 ——《自控力》作者在其另一本畅销书《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中阐述了这样的一个观点:要去转化压力,使之成为可以依靠的资源,而非把它当做要消灭的敌人一样去对抗。就像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和斐德罗讨论的“一个骑手驾驭一辆由一黑一白带着翅膀的马拉着的战车“里面的故事一样。在这个故事里,黑色的马代表欲望灵魂,白色的马代表着情绪灵魂,而骑手则代表着理性灵魂,他要驾驭着这两匹截然相反的神驹一路向前。很多人以为,把黑色的欲望之马和白色的情绪之马都干掉,只剩下理性最好,这样人就不会犯错,也不再会为各种情绪所苦恼,生活便可以一帆风顺——但试问,两匹驱动的马被干掉了,骑手驾驭谁去?这辆战车又如何跑得动呢?!没有了欲望、没有了喜怒哀乐,光凭理智,灵魂又能走得了多远?!最合理的目标是,他们三个之间接纳彼此,和睦相处,这样才能保持战车滚滚向前。
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中也同样着重强调了要去拥抱压力。拥抱压力的好处之一就是,当注意力不再关注在压力本身,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实现目标上时,这份压力瞬间就变成了可以被有效利用的工具与资源,而不再是一个非得被立在对立面,非要被消灭掉不可的敌人——这就好像真正做事的人的注意力永远都是在”怎么把事情做成“,而不是在”这样做会出现什么问题“上一样!
当一直紧紧盯着所遇到的问题,却怎么也找不到开锁的钥匙的时候,不妨试试像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教授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开篇中所阐述的那样:改变思维模式。试着到别处去找找钥匙——毕竟,如果钥匙就在锁头里、或者就在锁头旁边的可视范围内的话,那锁也不叫锁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