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敦刻尔克》

2017-12-06 21:19:07 陈卫东

陈卫东 > 读书笔记

《读《敦刻尔克》》by 陈卫东

面对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还原它。——题记

前言:

九月,同名电影《敦刻尔克》上映。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该片铺天盖地的谈论声。大家沉迷于诺兰一如既往的鬼才气质的同时,并把“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段历史推上了时下最为焦点的位置。

历史、小说、电影这三者,是不同质的。一些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穷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想要还原历史,给真实予以真实。

生活中我们会灵光一现的觉得某部片子拍的真好,或者某部小说写真好,感觉自己和剧情不谋而合。最后我们往往都会以一个忠实观众的身份付诸于此类作品最真实的情感,并给予一个美好的评价。

我们流露出的感情是真实的,作品的还原性也是真实的,并且这两种真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成正比的。通俗点说,就是作品反映的越真实你哭的就越凶。

《读《敦刻尔克》》by 陈卫东

诺兰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导演,他对于作品的追求以及秉承着的态度更是与他人不同。他觉得“每部电影都应该有一个存在于真实世界之外的,符合自己逻辑的世界”。在这种态度的驱使下,我们才看到了像《盗梦空间》、《黑暗骑士》、《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等这样的经典影片。这些影片的共同特质是,都具备一种依托于真实又不属于真实的真实。我喜欢把它们称之为“被经验藏起来的那一部分。”

为了更好的感受这部影片带来的冲击感,我花了三天时间,先把原著小说读了一遍。整个阅读过程,情绪都难以自控。受制于情节,操磨于情节,像我这般的粗糙的一个人,内心也动辄跌宕起伏不能自已。如此全情的投入阅读,除了想要了解历史的真实性之外,生命的本能在存亡之际做出的抉择同样很吸引我。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人类本性上最根本的东西,只有在大苦大难中,关乎存亡时才会迸发。透过这些现象能够看到最真实的本质,这种本质可以是神态上的,也可以是思想上的。无论哪种都足以让人为之动容

阅读往往是感性的。沃克斯上尉隔着轰炸声踩着逐渐下沉的军舰大喊:“哈罗,哈罗!我们唱歌吧!”看到这里我也想跟着来一嗓子!我觉得此刻就该这么做。正如他被救上来的那一刻,对克拉兹埋怨道:“在那种情况下,每一个有情有义的水手都该那么做。”

看到此处,由衷的感叹生命如此妙趣横生。

背景:

《读《敦刻尔克》》by 陈卫东

1940年5月8日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因遭受不信任和质疑,被迫辞职。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丘吉尔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也可能完全是迫于当时紧张的政治局势。一个小时候后。便去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同时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三天后的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并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演讲。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压倒性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这个时候的英国需要一个英雄,而丘吉尔出现了,他拥有英国人民所期待的一切特征。当时《星期日泰晤士报》这样评论道:“今天,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们的坚强领袖。不仅英国人,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信任。”我觉得这与丘吉尔的个人魅力有着很大关系,起码我就很喜欢他。

英国在历史上派遣过两只远征军,分别是在一战期间和二战期间。一战期间曾向法国先后派遣60万援军,协助法国同德国作战,远征军先后参加了马恩河战役、伊普尔战役、康布雷战役等。二战期间英国再次向法国派遣远征军,依然是协助法国与德国作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正是发生在英国远征军第二次援助法国与德国作战的时候。

提到英国军队第二次远征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英国陆军元帅戈特。他曾在1938年12月2日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德国由于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变的更强有力了,而英国却没有相当的力量在法国进行防守,英国需要一个由四个陆军师和两个装甲师组成的远征军,来捍卫大英帝国的荣耀。当这样的言论被提出后,首先遭受到了第一海务大臣罗杰爵士的反对。罗杰爵士认为英国不应该在大陆承担义务。戈特是这样回答他的:“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勋爵曾明确指出,小规模的战争不足以支撑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事实往往站在有足够谋略的人这边,后来再一次证明他的高瞻与远见。虽然历史的必然性无法更改,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们却能够看到一个优秀统帅的格局与主张。

1940年5月法国战局开始之前,丘吉尔刚接盘英国这个烂摊子,再次向法国派遣十个师的远征军协助法国与德国作战,其中九个师部署在法国北部,戈特被任命为英国远征军总司令。

远征军到达法国没几天就被打的节节败退。1940年5月24日共计四十万盟军被逼退到法国敦刻尔克港附近的弗兰德斯海岸。而这个时候希特勒的坦克先遣部队就在不足十英里之外,两军之间几乎毫无屏障。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德军的坦克直扑过来的话,40万盟军基本就像是待宰的羔羊,面朝大海般的等死。

看完书再去看电影与不看书直接看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书中描述的是真实的整个战争的始末,可能会捎带一丝丝的个人情怀与色彩。而电影的核心构架则是纯粹关于幸存者的描摹,并没有赋予死亡多少艺术色彩。无论那种媒介作品,真正让人动容的却是这种对死与活的真实体现,我觉得二者恰好相互弥补。书能够给我们呈现一种恢弘的事件场面,而电影给予这个场面一定的灵魂。

《敦刻尔克》这本书由美国作家沃尔特·劳德所著。这本书是我心得写得最多的一本书。这些心得大多是对于书中每一个小人物所呈现出的精神状态所进行的概括。书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前言中的一句“似乎逃不掉了”和封面上的一句“The Miracle of Dunkirk”。这两句话在我还没开始阅读之前,我是不明就里的。当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再去看这两句话,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满足感。

这两句话前后刚好概括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整个过程。

当40万盟军被逼到弗兰德斯海岸的时候,所有人,上到长官下到士兵都有着这样一个念头“似乎逃不掉了”。“逃”对于军人来说是最忌讳的一个词,有希望有组织的“逃”叫做撤退,而一旦撤退的如此狼狈,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就是在“逃”。当逃不掉的时候“逃”也就变得无所谓起来,一切恐惧,一切行动,一切存在皆是生命的本能在作祟,但凡是个人都会失去主动性。

远征军的战败对刚上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那是五月十五日上午七点半。他正在海军总部大楼寝室睡觉,床边电话响了,法国总理雷诺打来了电话。“我们被击溃了”雷诺不假思索的用英语脱口而出。“想必不可能输的这么快吧?”丘吉尔说这些的时候尽显勉强。因为这个局面他可能已经想到过千百遍,但是他还是不愿意承认,因为此刻的英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希望。

对于远征军总司令戈特来说,手下好几十万弟兄背井离乡跟着自己上战场,很有可能就会全部命丧异国,他作为幕后的操盘手,是绝对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否则他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也无法饶恕自己。所以他得担负起这种主持大局的责任,尽可能的减少伤亡人数,让士兵们都能回家,哪怕抗命也在所不惜。

局势本身就已矛盾重重,领导层意见不统一,相互不妥协各持己见。当时整个通讯系统也是水的很,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传达讯息甚至都得靠飞机。为了指挥部通讯达到一个正常的水品,他们把指挥部搬到了位于悬崖上的发电机室。也就有了后来著名的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撤退行动。

再这种通讯闭塞的状态下,一个具有先见之明高瞻远瞩的领头人显得尤为重要,而戈特必定就是这个关乎万千将士生死的关键人物。战败,对于这位在一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但是保全大局成了当务之急的情况下,局势不允许他有丝毫的个人主义。

无论战局如何转变,命令如何下达,被人们始终铭记传诵的除了事件本身之外,应该让属事件当中的每一个鲜活个体的故事了吧。

从撤退到逃窜,对于莱特一行人来说尽显疲累。好不容易等到己方工作艇安全离开,想着可以回到码头上重复之前漫无目的等待的时候,却不料德军早已占领了码头。一行人躲藏到海水中又湿又冷,持续性的麻木让他们完全忽略了有潮汐存在这回事。

涨潮了,兄弟们心灰意冷,不得不走向海岸举手投降。莱特张了张嘴想要喊他们回来,可是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能够让他这么做。

莱特始终不肯投降,他不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投降对于他来说是万般做不到的事情,前半个钟头他这样想着。

半个钟头后,他就改变了心意。他越来越孤单,觉得自己宁可跟朋友死在一起,也不愿就此等待,干脆投降算了。冰冷的海水,遍布四周的黑暗,远处不时闪现出炮火的亮光,是他能看到的唯一光明。

40万盟军中的每一位,无论士兵还是长官,都是鲜活的。他们有着和莱特一样的故事与挣扎,生命上的苟且,道义上的坚持。他们大部分都麻木的瘫坐于沙滩,呆滞的望着远方。我想此刻是苦难最为深动的时刻。

“敦刻尔克大撤退”与其说是英国政府和海陆空三军协同完成的撤退任务,还不如说是全民参与完成的撤退任务。英国普通民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当政府提出征收小型船只和船员时,英国民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爱国情。各种用途的船只和各个行业的人员全部投入到这次拯救行动当中来。并且大部分参与此次拯救计划的人,都有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荣誉感应该就是英国人独有的老式贵族精神,也可以称之为英国精神吧。我们能从每一个普通人的神态表现当中切实的感受到,对于国家独有的情节。哪怕要去做的这件事情跟生命搭上了关系,也毫不退缩。

我国有句古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其中的责任就是在国家存亡之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一份我们力所能及的权益,这不是义务而是本能。

极致的环境中能够让人变得纯粹,不管是痛苦还是欢乐,纯粹到任人摆布。就像当时的海滩上,所有人都在等待救援,面对着一眼望不到头的人潮,听着头顶轰隆作响的斯图卡,大家不得不变得麻木不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动作到底怎么样做才算正确,才能证明自己还有希望生还。

像书中所说,这个时候只要你足够大声,你就能成为他们的长官,他们也需要你成为他们的长官。

他们迫切等待着一个又一个黑夜,却害怕光明的到来。因为光明会使人丧命,而黑暗则能给人周全。

被击沉的船只,被炮火轰飞的士兵,往返于航道的船员,这一切都刺激着士兵们求生的本能,同时也唤醒了他们军魂。大大小小的船只,一船接着一船从敦刻尔克海岸的码头上拉运着一批批士兵,他们有条不紊,他们严阵以待。

从五月二十四日开始,仅仅十一天之后,也就是六月四日,共计超过三十三万八千名士兵,安全的撤回了英国。

焦灼、漫长、安静的等待,最终迎来了曙光。当时《纽约时报》是这样宣告的“只要英语不绝”,“‘敦刻尔克’一词将被人们用纯净之心永远传诵。”这个词乃至这句话或许稍显夸张,但是这起事件——确实已活在了人们的心中。对英国人而言,敦刻尔克象征着愿意为群体利益奉献的伟大情操,也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人类临危不乱,随机应变,期待美好,克服逆境的能力。

它是一块难以磨灭永久的纪念碑,象征着人类不可被消灭的坚定意志。

而诺兰的电影却把这种场面细分成了多个细节,沉闷拥挤的人群,汹涌望不到头的大海,百无聊赖瘫坐在沙滩上的士兵以及时不时轰隆作响危险重重的灰暗天空。

这样的空间背景下,哭和笑,喜悦和悲伤就会被无限放大,如果刻意的去释放一种感情,它就会瞬间充斥着整个空间,同时也能够很精准的刺激到观众的泪腺。

看完电影的不久后,看了一个关于“敦刻尔克”的访谈节目。他说本来是打算光靠场景和细节来拍这部电影,台词几乎不会出现,后来制片人不同意随后作罢,写了剧本,三条主线,三个故事70多页。

再后来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流泪。可能跟我对这部片子的背景深入了解有关。条理清晰的悲苦、绝望、失落、燥闷接踵而至,我亦在其中。

我丝毫不为我的矫情感到羞耻,因为我敬畏这段历史。

《读《敦刻尔克》》by 陈卫东

你笑起来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