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楚辞》侧记之二:何以告慰失意悲恸的善良人们
淳远 撰
——屈原之死与“忠君爱国”
千古艰难唯一死。
人们通常说,屈原是因为谗人诽谤,深受排挤,所以才会自杀。这话说得未免过于简单,易使人误会。我们或可考察一下历史年表,看看他从受排挤到“怀石自沉”,中间隔了多长时间。屈原的具体生卒年份尚存争议,但这个并无伤大雅。为方便观察其事迹,我们不妨假定这个通行的说法是对的:他是在公元前340年出生,公元前278年去世。借此算算他各个时期的大概年龄,那么,根据粗略的考据,他是:
20岁,应楚怀王之召,在鄂渚为县丞。21岁,升任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史记》)26岁,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36岁,屈原开始避地流浪于汉江以北,即今河南南阳一带,期间写下《离骚》等篇章。41岁,从流放地返回。44岁,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又写下很多辞章。62岁,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郢都,后人推测该年屈原投江自尽
可见屈原年青有为,又可能加以出身贵族,所以升迁来得快,20来岁即身居高职,但同时就开始受到排挤。可直至44岁时完全被排除于局外,屈原也未因此而自杀。直到他62岁,眼见楚国之将亡,才投江自尽。朱熹说他“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沉而死”(《楚辞集注》),可谓的论。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屈原是因为谗人诽谤排挤以致自杀。
而朱熹所言“其宗国”三字,尤须注意。“宗国”即是同姓之国,屈原出身于贵族家庭,与楚国王室同一宗族,如其《离骚》自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证;《史记》也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当了18年的“三闾大夫”,主要就是掌管当时王族三姓(昭、屈、景)内部的宗族事务,若非王族内部的人,又怎会担任这样的职务?
以屈原当时的出身身世,作为统治阶层内部的重要成员,其本人及家族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其宗国”,就是他所在宗族的国家。其家族即是其国,其国即是其家族,其家族之长即是国君(楚王)。因此,屈原与楚王的关系可谓“恩深义厚”(朱熹语)。即使他最终因谗遭贬流放,其根深蒂固的家国归属感,也并没有为之削弱。屈原眼见楚之必亡,自己将丧失家国,年纪也大了,生存已经毫无意义(势已不可为),或甚至因为王族的身份、又反对过秦国,其生存恐怕也要受到秦国侵略者的威胁,所以就怀着忧愤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皇权时代的知识分子, 多好将屈原冠以“忠君爱国”之名加以褒扬,现代中国的国家知识分子偷偷把“忠君”去掉、冠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之名。其实,从屈原的个人角度而言,他没有理由不“忠君爱国”,他不是樵夫渔父,他个人及家族利益曾与楚国的存亡息息相关,若以现在流行话语的戏称,他是“赵家”的人。后人过分张扬其“爱国精神”,动辄以伟大名之,其实是对屈原的历史局限加以苛责。
屈原之可贵,并不在于他的“忠君爱国”。喜欢屈原辞章的人们,也并不是因为里面有什么“忠君爱国”的内容值得学习而去阅读吟诵。说实在的,谁愿意学他那样:被君厌恶排斥却还忠君,被国家踢到穷乡僻壤却还爱国,最后国家要亡了、忧愤难解还要来个以身殉国?
屈原之可贵,要而言之,在于他因为被排挤最终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于他因为聪明、正直和善良见弃于世,在于他用优美的辞章表达出的失意和悲伤,在于他使得这世间众多失意悲恸的善良人们吟诵其诗句时默然流泪(朱熹所谓“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有这些,就足够了。而这些,不是哪个建立所谓丰功伟业的帝王将相所能企及的。
201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