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

2017-12-07 10:29:25 新君

新君 > 书评

《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by 新君

说起笔名,中国现代作家最高成就者,鲁迅当之无愧是站在巅峰的,但文采一流还不够,笔名也要够多!够牛!竟然有184个。外国作家的笔名虽然没有超越鲁迅先生者,但是也有着特殊的寓意,隐藏着一个个令人惊异的故事。比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笔名,居然是因为他在佛罗伦萨城和一位美丽的德国姑娘玛丽·司汤达的邂逅。

国内作家

鲁  迅

鲁迅的笔名竟然多达181个!从一个字到六个字,应有尽有。

比如:飞 、树 、L,翁隼、唐俟、旅隼,华约瑟、齐物论,ELEF、旅沪记者。

精通日文的鲁迅是个“同人”爱好者,五个字的笔名都叫:朝花社同人、奔流社同人、译文社同人。

六字笔名竟然叫:上海三闲书屋,干脆就直接变身成书店了。

《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by 新君

矛   盾

同为文学大家的茅盾也不甘示弱,他的笔名也有将近100个!其中既包括“逃墨山主”“醒狮山民”这样不明所以的名字。

也有很多来自神话传说:如“冯夷”是传说中的黄河水神,“蒲牢”是龙九子之一,“玄珠”来自《庄子》。

《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by 新君

漫威的电影《雷神》大家都看过吧,里面有雷神托尔、邪神洛基、主神奥丁,这些都来自于北欧神话体系。

而最初把这些介绍到中国来的,是一本名为《北欧神话ABC》的书,这本书的署名者是“方壁”,这实际上就是茅盾本人啊。

XX主人

很多文人都把自己的书斋、书房作为笔名,管自己叫XX主人。

如:柳亚子叫“活埋庵主人”,听起来有点恐怖;

周瘦鹃叫“紫罗兰主人”,很浪漫;

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北京时穷困潦倒,所以叫“窄而霉斋主人”;

陶行知可能比较宅,家中庭院都不及时除草,所以管自己叫“不除庭草斋夫”。

《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by 新君

梁启超的书斋叫“饮冰室”,他也因此叫“饮冰室主人”,这不是说梁启超喜欢吃冷饮。

“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意思是:早上我受到诏命,晚上就必须喝冰水以解我内心的焦热,用来比喻自己对家国大事的忧虑。

XX女士

五四时期,冰心首创用性别作笔名,自称“冰心女士”。

这引起了许多女作家的纷纷效仿,如黄英的“庐隐女士”,冯沅君的“淦女士”,石汝璧的“评梅女士”,张近芬的“C•F女士”。

听起来满满的逆天玛丽苏感,好像是青春校园网文的一大堆女主角。

冰心一看大家都叫女士了,于是标新立异又给自己起了个新笔名,干脆就叫——男士……

奇怪的是当时的许多男作家也纷纷学着冰心,玩起了性别转换。

柳亚子曾叫“松陵女士”。

周作人一口气给自己起了两个女性笔名——“萍云女士”、“碧罗女士”。

《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by 新君

性别转换风

巴金不甘示弱,同样选择了“性转风”,于是有了“欧阳镜蓉”这个宛如武侠小说女主角的名字。

“端木蕻良”这个名字已经文艺到爆炸了,传闻他因怀念家乡的红高粱,于是把“红粱”写作谐音的“蕻良”,也因此有了一个女性笔名叫“红良女史”。

鲁迅、茅盾、宋云彬三位作家同在30年代用过“佩韦”这个笔名,看来这个名字和抢注商标一样火热。

“佩韦”的典故出于《韩非子》中的:“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本意是:西门豹因为性子急,经常佩带柔韧的牛皮,以提醒自己遇事要冷静、不要急躁。

《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by 新君

萧红和萧军这一对曾经的文学伴侣的笔名也是一对CP,合起来就是“小小红军”,可以说笔名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然而现今的网络大神们的笔名就更任性了。

如唐家三少说:我以前很喜欢喝豆浆,一般都会叮嘱一句“糖加三勺”;

天蚕土豆的笔名则是他家乡四川的一道小吃;

我吃西红柿人如其名,就是爱吃西红柿而已。

国外作家

司汤达

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司汤达”这个笔名,为的是纪念作家本人在佛罗伦萨城和一位美丽的德国姑娘玛丽·司汤达的邂逅。

1817年,他完成了旅行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首次在作品标题下署了“司汤达”这个名字,名字下面还附加了一行补充说明,“法国骑兵军官”。

乔治·桑

《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by 新君

乔治·桑原名奥罗尔·杜邦,最初,她与巴黎青年儒勒·桑多合作写小说,发表时用“儒勒·桑多”的名字。

1832年,奥罗尔独自完成了长篇小说《印典娜》一书,桑多由于没有参加与小说写作,发表时坚决不肯署名。

奥罗尔只好保留“桑”这个姓,另取一个男性的名字“乔治”。从此,“乔治·桑就成了她的固定笔名,也成了她反抗传统偏见和陋习的象征。

莫里哀

《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by 新君

莫里哀原名约翰·巴狄斯特·波克兰,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宫廷裱糊师家庭。父亲很看重儿子的前程,为他买了法学硕士文凭,弄到律师的资格,又把世袭权利过继到儿子名下,一心想让他跻身上流社会。

但是,他在21岁时,因酷爱戏剧的心愿强烈爆发,宣布要从事“戏子”这种当时为社会所轻视的“贱业”,这样一来,与父亲的意志发生了强烈冲突。当时,演员为了不辱没家门,每每改用草木器物或乡土名字为自己的艺名。

于是,他为自己起了“莫里哀”的艺名,这在法语里有“长春藤”的含义,意即要终身从事戏剧职业,从此,“莫里哀”成为他发表剧本时常用的笔名。

聂鲁达

《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by 新君

1971年10月21日下午一时半,在斯德哥尔摩办事处的办公室里,瑞典文学院的常任秘书与往年一样,向记者们宣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一名智利外交人员——名叫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

在场的记者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何人。当他们终于知道这个巴索阿尔托就是大名鼎鼎的聂鲁达时,才恍然大悟。聂鲁达不愿用真实的名字发表作品,是因为他当铁路工人的父亲不希望有个写诗的儿子。

为了不让父亲在报上看到他的诗作,有一次他讀到了扬·聂鲁达的一篇小说,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表示自己的敬意和平息父亲的愤怒,他用上了巴勃罗·聂鲁达这个名字。

●●●

名家笔名的背后,总蕴含着一些难以忘怀的经历,不同寻常的事件,这些经历和事件,以笔名凸显的方式,贯穿在作家不同凡响的生活和生命中。

推荐: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唐家三少=糖加三勺》by 新君

# 互 动 时 间 #

你还知道什么笔名趣事?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