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陵墓与学者》你是历史的获益者

2017-12-08 10:29:13 漆喜

漆喜 > 读书笔记

《《神祇、陵墓与学者》你是历史的获益者》by 漆喜

图片来自网络

(1)

今天这一章要写起来,比起前2章要难很多,而且确实属于学科性的探讨。虽然作者在章节的最后说到,解释这些考古学的方法已超过了本书讨论的范畴,所以也就点到为止,不再继续下去。

那么,既然有违创作的宗旨,为何又要在开篇的第3章就要写到“历史的追踪者”呢。所以,我猜测,作者所想表达的并非要与大家讨论考古学里用到的种种方法论,或是科学等。他表达的是考古,作为一门学科,一门连接起现代与古代人类的文明之间的桥梁,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与找寻其中的轨迹的研究,它是严肃的,是艰难的,是有别于其他学科,抽丝剥茧,而且有可能终其一生还存在误区和偏差。

那做这样的事,意义又何在呢?

(2)

意义是有的。意义存在于两方面:

1.对研究者而言,整个抽丝剥茧的过程等同于跨越时空,近距离的以旁观者的角度贴近历史。可以想像一下这样的画面,在庞贝的角斗场上,群兽相斗,热血遍洒沙场。看台上,被角力和鲜血燃起野性的观众,呐喊浪潮一浪盖过一浪,人家看红了眼,青筋暴在额角。卖饮料的小贩穿梭在人海中,冷漠的表情只在看到银币的时候略有绽放。场中博杀的生命与他无关,也许他还希望这样的角斗多来几场,可以获得多一些小费。

在这个画面之外,考古学者如同隐身人藏匿在某个角落,被时空所带来的历史的还原感而震撼,同时也得出了一个答案——这座被火山烁掩埋的城市早就显露出了它应有的结局的模样。

他们把研究写在纸上,印刷出来,连同他们对此的思考。历史本身,也是有偏差的,尽管石头不会说话,但石头上的雕纹在当时又承载着什么样的误解,这个答案没有人再能给出。因此,大部分时候,考古研究所带来的意义,不全在于考古的物品本身,或是年代或历史本身,而在于人们后来的思索和阐发,以及延续下来的在诗歌、戏剧、小说等艺术方面所带来的创作与灵感,以及某一种美学的奠定基础。

2.偏差和误区并不太会影响考古爱好者对历史的热爱。相反,大部分人并不热爱历史,他们只是热爱考古带来的独一无二。“早在发现庞贝之前,人们便已熟知最早的雕像,而且有了足够的认识。它们或陈列在文艺复兴时期王侯的宫殿里,或为上流阶层所拥有。在他们眼中,收藏它们是一种时尚。”

直到今天,还有众多的爱好者们并不热衷于历史本身。相较于此,他们更需要物品来替他们昭示自己的身份。

(3)

所以,伟大如温克尔曼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他的著作《未发表的古文物》中有一副插图,这副插图来源于一个骗子,他自己画了插图,但把它们交给温克尔曼,并告诉他,这些画来自古墓的墙壁上。温克尔曼信了,并在文章中写到,这些画“迄今为止从未见到过同类作品。。。这些作品堪称古代流传下来最美丽的形象。。。他的身上散发最原始的欲望,仿佛生活的全部不过是悠长一吻。”

写到此,我们也应同作者一样放弃追寻历史偏差的真相了。历史的追踪者,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历史的追踪者存在古代文明中,亦存在现在文明。而当你同我一起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或是你仅从我的只言片语中间隔的触摸了一下这段历史,你也便成为了这其中的追踪者,因为你哪怕只是读的略有趣味,也便是它所带来给你的全部价值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