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黑暗闭眼:也许下一个江歌、下一个林爸爸、下一个赵先生就是你
前段时间美剧《使女的故事》爆红网络,《使女的故事》讲述一个在我们看来非常匪夷所思的世界。由于未来世界遭遇严重污染,人口出生率骤降,美国部分地区经历血腥革命后建立了男性极权社会,当权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女性被当做国有财产,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称为“女仆”,被迫作为统治阶级的生育工具,她们被称之为“使女”。使女的任务就是给他们所属的长官生孩子,他们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意义,给一个长官生完孩子之后就会去给下一个长官生孩子,她们只是行走的子宫。
这是不是看起来太不可思议,太遥远,不可能发生在21世纪更不可能发生在未来的事情?
但是《使女的故事》原作者却说:更加有可能,更加有可能。是的,更加可能,绝对的。
就好比伊朗,你能想象就在30年前,伊朗女性也和我们一样多姿多彩,他们出门也是短裙长发高跟鞋,他们也可以穿着比基尼在沙滩上晒日光浴,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事业。短短30年,伊朗女性能展现的只有一片黑色的纱巾和一双眼睛 。当这一切成为常态,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就如《使女的故事》里面发生的“新常态”,在‘新的正常’里,同性恋被禁止存在,普通人会被处决,使女以给长官生育为荣,而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会被施行割礼....
如果有一天,禁止女性就业,你没有站出来;如果有一天,禁止女性接受教育,你没有站出来;如果有一天,禁止女性暴露性服装,你没有站出来;如果有一天,禁止女性上街,你还没有站出来。你说,那时候会变成什么样?
现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权利和现象,很可能因为我们每一次的妥协,每一次的让步,每一次的事不关己,在未来的某一天,‘新的正常’会产生。那时候我们还能确保自己永远不成为下一个“使女”吗?
我们要清楚社会变化很快,但它并不总是积极正向的变化,有时会走岔路,有时忽上忽下,而往往,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我们日渐麻木的感知上 。
我们总是更愿意相信,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个,我们不会成为被性侵的人,不会成为被虐孩童的父母,不会成为被赶走的人,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我们更愿意相信,这么倒霉的事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有正经的职业,有稳定的收入,有社会地位,所以我们绝不会成为那个倒霉蛋。
所以,我不需要发声,因为和我无关。可是真的和我们无关吗?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里有一期说到:网友总是 清醒的、正义的、热情的,路人总是一张麻木不仁的脸,冷漠、不作为、视若无睹。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是网友从来不出门,还是路人从来不上网。
路人都是事不关己,因为是倒霉的都不是“他们”;网友都是义愤填膺,因为受害的很可能是“我们”。
唐山赵先生被坑,我们以为倒霉的只会是老实人;上海杀妻藏尸案,我们以为这是女方遇人不淑;杭州大火案,我们以为这是保姆心肠歹毒。可是,每时每刻,“我们”都有了能变成他们。
联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里面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他们’,也有‘我们’。有时候,‘他们’看起来跟‘我们’并没什么两样,但他们却意识不到‘他们’其实就是‘我们’。””
这句话出自《黑暗中的星光》第二十章,《黑暗中的星光》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和黑人歧视有关的枪击案,主角思妲尔青梅竹马的好友死于白人警察之手。在好友死后,接踵而来的却是真相的被扭曲、好友的声誉被破坏。而这个黑人女孩,从一开始的恐惧懦弱到最后站在公众面前喊出心中所想,读者也跟着看到了一出荒唐却又真实存在的戏码,荒诞却又如此真实。
这本故事看似是在说美国长久以来讨论的种族歧视问题,但并不仅仅是有关黑人的问题,而是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息息相关。
人们常常以为一切不公不平的事都只会发生在“他们”身上,但有时候“我们”就是下一个“他们”。
这就像心里有一块石头,不知道这块石头什么时候会落下来,也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变成下一个。下一个江歌?下一个林爸爸?下一个赵先生?
我们这个世界还很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的黑暗和不平,可是闭上眼睛祈祷从来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也许现在也轮到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