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总笑谈历史] 苏青:凡俗生活没人能写过她的,一个大胆谈性的女作家
01
很多人知道她,是因为张爱玲的一句话。张爱玲说:“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是啊,只有她,如此高傲的张爱玲愿意和她相提并论,也是只有她,没有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里,追其原因,不过为了男人两个字。
或许,有些人已经知道,我要说的是谁,苏青,一个曾经在上海绽放过自己光芒的女子。时隔几十年后,却少有人记得。如果我说出她的作品,也许,你就知道她了。
《结婚十年》,在民国的上海,再版三十六次,风靡一时。看过她文章的人,或许会觉得,她是犀利的女子,熟悉她的人,只觉得她是个单纯的人。知世故却不世故,或许就是她最大的特点吧。
她是张爱玲的朋友,还是张和胡兰成的红娘,被张称为“乱世佳人”。与此同时,还有“文妓”和“犹太作家”的头衔。
“我需要一个青年的、漂亮的、多情的男人,夜里偎着我并头睡在床上,不必多谈,彼此都能心心相印,灵魂与灵魂,肉体与肉体,永远融合,拥抱在一起。”
她大胆宣称,追求灵肉合一的爱人。更因后来与伪政府官员来往密切,被人谑称“文妓”。
02
到底是知己,对苏的“粗俗”,张爱玲比大众淡定中肯:“听上去有些过分,可笑,仔细想起来却也是结实的真实。”
“犹太作家”则是拜聋哑作家周楞伽所赐。
周曾撰文揶揄她:“作为一个宁波女人,比男人还厉害!”还写打油诗调侃她:“豆腐居然吃苏青,血型犹太赐嘉名”,由此得了“犹太作家”的诨号。
她不依不挠,拼着“作家”不当,和周打了几轮笔仗,最后发文怒怂:犹太人曾经贪图小利出卖耶稣,这类事情我从来没有做过,至于不肯滥花钱,那倒是真的,因为我的负担很重,子女三人都归我抚养,离婚的丈夫从来没有贴过半文钱,还有老母在堂,也要常常寄些钱去,近年来我总是入不敷出的,自然没有多余的钱可供挥霍了……我的不慷慨,并没有影响别人,别人又何必来笑我呢?至于讨书款,我的确是一分一厘一毫都不肯放松的,这是我应得之款,不管我是贫穷与富有……书店要考虑的只是应不应该付,应该付的帐就应该让我讨,这有什么犹太不犹太?不管人家如何说我小气,我还是继续讨我应得的款项,即使我将来做了富人或阔太太,也还是要讨的,若不要钱我便干脆不出书,否则我行我素。决不肯因贪图“派头甚大”的虚名而哑巴吃黄莲……这是我做人的态度。
柔弱是她,行事刚强泼辣也是她。她描述的尽是凡俗生活,而又百无忌禁。
03
她写道:“我敢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不想永久学娼妇型的!”
她指出女性的理想生活:婚姻取消,同居自由,生出孩子来则归母亲抚养,而由国家津贴费用。
她心思巧动,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轻轻移动标点,就成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文字直接的经常让人惊讶。再如《结婚十年》开篇的一段:新娘子一觉醒来,满屋子的人,偏赶上人有三急,情急之下,于是“轻轻的翻过身来,跪在床上,扯开枕套,偷偷小便起来。小便后把湿枕头推过一旁,自己重又睡下,用力伸个懒腰,真有说不清的快活。”
如此率真、大胆!此类言论,即使放在今天也令人叹为观止,在传统观念更浓的民国,苏青就敢说出来,她热烈的情感,很少掩饰,总是扑面而来。
也难怪《结婚十年》一出世,上海市民就争相购买,盛况空前,创造了当时出版行业的一个奇迹。
她倒不是故意博人眼球。文字,终究不过是她苦闷生活的一个出口。
她曾说,“说我所要说的话,写我所要写的故事,说出了写出了死也甘心。我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痛快地写,一字一句,说出女人的痛苦,有时常恨所有的形容字眼不够应用”。
泼辣与平实的矛盾结合,和她本人的性格有关。很多人评价苏青,说她爱热闹,不甘寂寞,喜欢结交朋友、组织聚会。确实,苏青从小就是“话痨”,深受家人宠爱,直爽敢言。
更和她的生活经历有关。
04
文字于她,既是对生活的观察、思索和记录,也是种反抗方式。
如此,她下笔真切自然,不做作,快人快语,却句句在理,引人共鸣。
她的文字,“赤裸裸的直言谈相,绝无忌讳……在读者看来,只觉她的文笔的妩媚可爱与天真,绝不是粗鲁俚俗的感觉。”
正是这个缘故。张爱玲和胡兰成,三人本来就是好友,且苏青早于张爱玲之前认识胡兰成。据说,他们俩之间还有一段地下情。至于是真是假,不知道,因为苏青的爱情,一直都是个谜,只有她自己知道,其他人,几乎不知道。
张爱玲和胡兰成认识,还是因为苏青。胡兰成曾夸苏青是个美人:
她长的模样也是同样地结实利落,顶真的鼻子,鼻子是鼻子,嘴是嘴;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的俊俏……
这样的话,被张爱玲看见,那不就是胡兰成自己作死吗?张爱玲看见苏青,肯定不开心了。假如你男朋友在你的面前夸你闺蜜漂亮,让人忍不住惊叹,心里怎么可能舒服。据说,正是如此,张爱玲和苏青闹掰了。
于是,她没有出现在她的《小团圆》里,她也没有出现在她的《结婚十年》。
05
苏青曾梦想成为一名外交官,后来考取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英语系,但因结婚中途辍学。
本意婚后做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却因经济问题夫妻失和。一次,她向丈夫索取家用,发生激烈争吵,还被丈夫打了一耳光。
他说,“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赚钱啊!”
这一耳光打醒了她,把她”打“上了写作的道路。1935年,为发抒产女苦闷,她写作散文《产女》(后改为《生男育女》),此为创作的开始。
40年代初,夫妻正式分道扬镳。
在当时的年代条件下,失去婚姻等于失去了依靠。在沦陷区的上海,想要活下去,就像“双手擘开生死路”那样的艰难。为了生活,也为了排遣愁闷,她开始正式写作。
她卖文为生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后来还创办杂志,拉拢当时的一批名人贤士为她供稿,盛极一时。
薛南说:苏青作为20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虽然小说成就不及张,但其散文成就却在张爱玲之上。
王安忆说:倘若能看清苏青,大约便可认识上海的女性市民。张爱玲评价:苏青的《结婚十年》和《浣锦集》究竟有多高的文学价值?她唤醒了古往今来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
………
作家们对苏青作品的背书,足见其文学价值。
05
但在当时,人们对她本人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这主要和她言辞大胆及作风泼辣有关。
离婚后的她,迅速成为上海文坛炙手可热的女作家,摇身一变成了都市独立女性的代言人。但骨子里,她仍渴望真爱,对未来有所希冀。
她曾不无失落的说,“女人只能够懂得,而只有男人才能安慰。”可惜,围在她身边的男人很多,愿意给她承诺的没有一个。“他们离开我,就回家休息了。他们有妻,有孩子,怎肯放弃他们的已经建筑起来的小家庭呢?他们对我说那是没有办法,那我的丈夫怎么有办法同我拆散呢?我恨他们,恨一切的男人!我是一个如此不值得争取的女人吗?”
她从不为了独立而独立。
她像个“独立女性”一样冲锋陷阵,同时从不掩饰和放弃对美好感情和关系的渴望。
佳偶未得,比离婚更大的冲击却来了。她曾因发表《论离婚》受到时任伪上海市长的陈公博的欣赏,后与之来往密切,还因此有了为官的经历。
虽然只是短短3个月,但不可避免的,此后被诟病,后来卷入某场运动,被骂为汉奸、文妓。
06
解放后,上海文坛又涌出一大批作家,苏青的文章的阅读量逐渐下降,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苏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张爱玲选择了远走他乡,去一个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度过自己的残生。可是,苏青没有办法离开,因为她有孩子。
也不知道怎么说,这对上海双壁,一个没有孩子,晚年孤苦。一个孩子成群,晚年也孤苦。这就是命嘛?
苏青积极的生活,积极的参加戏剧团做编剧,她终究是一个不甘平淡的女人。可是,文革还是来了。
文革开始批斗她,因为她曾和汉奸陈公博走的很近,文革又怎么会放过她。写检讨,交代问题。
晚年的她,生活凄苦。她跟自己已经离婚的小女儿和外孙住在一起,相依为命。
一九八二年,苏青逝世。一九八四年,上海市公安局为她平反。
苏青一生坎坷,没有几天安稳的日子。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是这个社会一步步把她变成一个独立的女性。卖文也好,被别人说成亲伪也罢。
她只是为了活着,普普通通的活着。她没有错,努力生存的人都没有错,没有犯法杀人,没有打劫放火。
虽逢乱世,她依旧是佳人。
365天无戒日更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