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8 正义有成本吗?——熊秉元《正义的成本》读后感悟
正义有成本吗?
估计很多有正义感的人看到这个问题就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了!正义是我们人类的尊严,为了正义,我们会不计一切代价!不是一切都可以买卖交易的!!
别激动,平下心来,认真看看熊秉元先生的这本书,你可能豁然开朗。
听过熊教授法律经济学课的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法学博士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初期:排斥情绪;中期:强烈冲击;后期:放下最后的防御;末期:全盘接受,学以致用。
法律的思维是规范式陈述,是以一种共同认定的价值作为推理的基础和前提,虽然律师的名声似乎不大好,但是,法学的很多问题往往最后归结于自由、公平、正义的价值。
经济学的思维是实证式的,将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抽丝剥茧,通过“供给、需求、价格、成本、效率、外部性”等工具进行理性细致分析,很多问题往往归结于成本、效益。
本来水火不相容的两门学科相遇到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呢?
熊秉元先生的这本书就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这样奇妙美丽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极大得照亮了我以前模糊不清的视野。比如对教育的认知,教育和法律一样,往往是由价值和概念作为推理的前提和基点。成本和效益基本上都是模糊不清的,动辄都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以爱心培育爱心,以智慧引领智慧”“遇见最美的自己”“教育即生长”等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词概念或价值道德,很少人能用经济的分析方法进行理性地分析。
熊先生的法律经济学最后说服力之处,就是有一个可以一以贯之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工具。如果你能深谙其中妙处,你就会发现繁杂的社会现象中有很多有趣的逻辑。
九十年代,经济畅销书作家吴晓波曾到温州考察,一个刚刚开始生产一次性打火机的老板拿了他的产品给吴晓波展示,骄傲地说:“我这打火机人民币几毛钱一个,你看日本的这个打火机一美元一个!”吴晓波用他的几毛钱的做工粗糙打火机,用了两个都没有打着火,直到第三个才打着了。而日本的打火机做工精美,打火又快又好。当时,吴晓波就断言这老板的打火机厂肯定要倒闭。过了几年,他又回到温州,又见到了这位老板,发现这位老板的劣质的打火机已经成星火燎原之势火爆销售,硬生生地把日本的打火机打得片甲不留仓皇落败。吴晓波疑惑不解。最后,他才明白,品质也是有成本的。其实,对那个时候的老百姓而言,他们当然喜欢精美地日本打火机,但,他们要打火机的目的就是为了点烟,能点烟就是收益,那么成本越低就越划算。所以粗劣的打火机就符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而现在,人们对打火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点着烟,打着火”的“预期收益”了,还有很多审美或者收藏的“预期收益”,所以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开始流行了。对于经济学而言,这些优秀的品质并不是人心道德的回归,而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理性和自私人性的博弈,慢慢形成的。
不仅仅是这些优秀的品质,社会的正义也如此。如八十年代中青报有过一个争论:一个大学生救一个掏粪老农值不值?八十年代,西安四军大的大学生张华为了就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农献出了生命,很多人认为不值,很多人认为生命面前一切平等。梁晓声甚至说到:这样的讨论是对人类尊严的侮辱。他认为有一些东西是不能按照市场的原则思考的。
其实,完全可以按照经济的思维思考。当然,那种就事论事拿大学生和老农进行比较是狭隘的,就不是经济思维。真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能简单的只算这两个人,而且要按照“社会产值最大化”来计算。如果这件事情的成本是“一个大学生”,那么收益不能仅仅是“老农”,还应该包括对社会的影响,对后来人的引导。这样算的话,张华救人失去生命就是完全值得的。
其实,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成本”和“收益”的概念。很多时候,有些人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把“道德”当成了一个工具。如果真正把经济分析的思维带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很多模糊不清的事情似乎都能豁然开朗呢。还有很多很多,实在繁杂,还需要日后慢慢消化,但是这种思维的乐趣和妙处实在妙不可言!
这本书内容详实,逻辑清楚,有说服力。给了我很大启发。
吴越
2017年12月8日。